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副局长余烈(左)指工程以““水下定点随机”方式摆放消波块、并称“香港有香港做法,我们(内地)有内地的做法”。(图片来源:港台新闻截图)
【看中国2018年4月9日讯】(看中国记者钟灵综合报导)港珠澳大桥日前被发现其隧道东人工岛防波堤,出现参差边缘,被广泛质疑“崩堤”。继日前有参与大桥工程的内地工程师在论文披露有关情况是“盲安”后,大桥管理局昨日再度回应事件,指以““水下定点随机”方式摆放消波块、并称“香港有香港做法,我们(内地)有内地的做法”。
《明报》报导,日前拒绝回应事件的港府路政署署长钟锦华,昨赴珠海与大桥管理局开会,但会后并无会见在场守候多时的香港传媒。路政署在昨日傍晚7时发表新闻稿,表示会在整理资料后,今日稍后会见传媒。
管理局副局长:我们有内地做法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副局长余烈则在会前向传媒表示,有关人工岛的消波块“在水下是“一个定点随机的摆放,它是互相之间有勾连的,不是说随便就乱摆,它要起到一个消浪的作用,我们底下有沉管,我们的上面的荷载不能过大,要做一个这样的处理、特殊的处理,没有摆满它就是塌了、就是沉降了,不是这个意思”。他又指“西面的风浪没有南边大”,因此“无须整齐摆放消波石”,并称“香港有香港做法,我们(内地)有内地的做法”。
余又称,香港公众关注事件“应在技术层面讨论,不应该炒作问题”,并称“我们是这样设计的,我们认为没有问题”;至于有传媒提问指有关情况与当初的设计图不同,余则强调,该图片是“效果图”、“效果图不一定就是施工图”,并称“理局一直有检查、监测及维护大桥,粤港澳三方每月都有工作例会跟进,不会隐瞒任何问题”。
有港民近日拍到大桥隧道东人工岛的高空照片,发现其中一端防波堤边缘参差不齐,部分组件似被海水冲散。(图片来源:UAVHongKong/FB)
陆专家披露:不应“随机摆放”
不过,5日有亲中媒体引述大桥管理局总工办主任陈越指,显示防波堤参差不齐的高空图片拍摄者“非工程类专业人士”,认为其“只凭其主观印象判断防波堤被冲散并不可靠”,并认为有关参差形状“是错觉”;大桥管理局也于5日在官网发表声明指,“局方是刻意把大量5吨重扭工字块放置于水面下,并按规范要求采取随机摆放”,否认是海水或海底沉降卷走消波块,又指“现有设计满足防护、消浪等要求”。
然而,内地学术期刊《港工技术》今年2月刊登的一篇论文,该论文作者肖仕宝正是港珠澳大桥人工岛工程师之一。论文指出,“有护岸工程出现弱波石不具备勾连效果”,令弱波石之间出现缝隙,卷动部分弱波石到水下,而这种“随机安放弱波石的行为实为‘盲安’”,并指出有必要拟定修复方案;
而另一份内地学术期刊《中国港湾建设》、在2015年7月刊登的〈扭工字块安装施工技术〉论文当中,详细列明了“港珠澳大桥东人工岛的弱波石设计,水面上要‘规则安装’,水面下则要‘定点随机安装’,弱波石要平均分布,更有特定扭角以及间距要求,亦需要相互搭接和前后勾连,避免出现隆起及漏放的现象。”说明大桥管理局“随机摆放”的说法并非正常施工方法。
隧道东人工岛设计图,可见本来防波堤设计是圆弧形。(图片来源:路政署)
港专家:自相矛盾
《苹果日报》报导,香港土木及结构工程师倪学仁形容,管理局的“最新说法”有自相矛盾之处,因为“理论上人工岛北面和东面风浪应当最小”却不如西边一样出现凌乱摆放现象,指从专业角度来看,一眼也会感到“不是很正确”。倪认为,大桥管理局虽然理论上“由三地政府共同监管”,但事实上设计、施工、技术标准等“都只用各自标准设计和建造”。
资深工程师黎广德表示,管理局用“炒作”形容媒体或港民讨论事件,是“非常不公道”的说法。他表示,早前管理局亦曾承认消波石可能会出现移位的事实,认为不该持“防护心态”,而应该平心静气,公开工程资料,包括设计修改原因和修改方案详情让大众以及专家讨论。
早前有资深工程师指出,这个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人工岛,当初采用了毋须先行挖走海底淤泥的非浚挖式填海法,设计时低估了海浪致出现异常沉降,因此导致有关情况发生;土木及结构工程师苏耀坤认为,人工岛或出现沉降现象,令防波堤组件下降及被冲走,由于该人工岛连接隧道,若出现沉降现象,恐怕会压毁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