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岸大学都有任教经验、知名作家李政亮认为,年轻人到大陆念书,终究要回答“自己要什么”、“什么是良善的生活”,应当要把个人对好生活的期待和对好社会的看法整合起来考量。(图片来源:中央社)
【看中国2018年4月7日讯】【大陆吸纳台生专题】曾经是大陆台生也当过台师的李政亮说,到中国大陆念书,年轻人终究要回答“你要什么”以及“如何避免成为别人的工具”的问题,如果还不能判断,不一定要赶搭中国这班列车。
台湾大学毕业的李政亮,2000年前往北京大学,取得哲学博士后,2007年到2011年在天津南开大学任教,目前在政治大学兼课,并以观察中国社会发展为专业。
李政亮观察,台湾学生到大陆念书,最不适应的应该是网际网络的使用,以及相应的价值观念。另一个差异,则是台湾与中国主权这个“永恒的话题”。
他认为,两岸年轻人互动会擦出很多火花。对台湾1990年后出生的年轻人来说,自由像喝水呼吸一样正常;但对同年龄的大陆人来说,这世界是需要筛选的。
他们对国力的感受也很不同。台湾的90后没经历过台湾经济起飞;对岸1990年出生的人,18岁看北京办奥运、20岁看上海办世界博览会,“中国崛起”不是神话,而是实际的感受。
另一方面,在个人层面,两岸年轻人又共同面对大学扩招、失业压力变大、房价大涨等生活压力。
他说,台湾年轻人对国家主权的要求很高,却成长在“生活贫困化”的时代,两岸青年交流其实面临很多上一世代想不到的问题,也就是主权与个人处境、国家力量跟自己的社会流动怎么调和的问题。
大陆潜规则 想像与实际的落差
有政大学生在作业上写感想,大意是说:天然独的一代,可能只能在大学里谈台独,实习、毕业就考虑去中国,那里有言论控制,就不能随便讲了。
李政亮对这样的无奈印象深刻。他说,有些年轻人对台湾的经济状况有种“恨铁不成钢”的心理,但既然出去了,又有要打出一片天的心情,知道要去适应某些规则或潜规则。他们虽然只是去念书,大多有多待3、5年或更长期的准备。
到了大陆后,想像与实际的落差是台生可能会面临的情况。
有在上海交通大学临床医学系就读的台生告诉中央社记者,大陆医学院学制是5年,通常要继续念到硕士或博士,才能进到好医院工作。医生的养成不易,执业后薪水却很少,一些台生觉得付出和将来的收获不成比例,在大一就打退堂鼓回台湾。
这名目前大三的学生说,大陆医生真正可观的是游走在法规之外的“灰色收入”,但他渐渐发现,作为一个没什么人脉和政治身分的普通台湾人,他未来想赚这些灰色收入也不容易。
李政亮说,大陆几乎所有和公家单位有关的工作,譬如医生、大学教师,表面的薪资都很少,想申请到各种费用有很多的“眉角”,甚至是送红包之类的潜规则,从小接受公民与道德教育的台湾学生未必能适应。他建议,不要把台湾的职业想像套用在大陆。
事事政治化 吁台生守住良知
除了社会风气,各种与政治挂钩的政策风险,也是在大陆就业就学必须考虑的变数。李政亮2011年在台湾出版“拆哪!我在这样的中国”一书,天津南开大学发现后,在未依照劳动合同法的情况下,就对他发出不续聘通知。
当前大陆当局推出政策吸引台湾年轻人赴陆读书、就业,李政亮说,“拉拢台青”成为地方官员的政绩指标之一,但政策可能随时变化,台生要想清楚,“不要变成别人升官的筹码”。
他认为,年轻人到大陆念书,终究要回答“自己要什么”、“什么是良善的生活”这些问题,不能只看到大陆“发展很好”,而不去想自己是否能适应庞大的竞争;不能只看经济不管政治人权环境,因为人不是政经分离的动物,应当要把个人对好生活的期待和对好社会的看法整合起来考量。
他建议,台生也可以先透过赴陆实习、交换等短期交流来回答这些问题,如果还不能做判断,不一定要急着搭中国这班列车。
对于大陆高教放宽吸收台生的政策,李政亮不预期会立刻造成效应。
从大环境来说,他观察这两年台湾对大陆的看法有些变化,经过李明哲被捕服刑、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过世等事件,台湾对中国态度不完全是几年前的“经济发展人人称羡”。
此外,大陆中产阶级的焦虑这几年特别严重,中国的经济成长逐渐面临瓶颈,这些对台生赴陆意愿都会产生影响。
来源:中央社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