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1587—1641),明朝人,名弘祖,字振之,霞客是他的号。他出生在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一个有名的富庶之家。祖上都是读书人,称得上是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徐有勉,一生不愿为官,也不愿同权势人物交往,喜欢到处游览欣赏山水景观,过着隐士的生活。
徐霞客幼年,受父亲的影响,喜爱读历史、地理和探险游记之类的书籍。这些书籍,使他从小就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立志要遍游、详记名山大川。十五岁那年,他应过一回童子试,没有考取。父亲见儿子无意功名,也不再勉强,就鼓励他博览群书,做一个有学问的人。于是,他把整个生命都寄置于山水之中。他自助游历、考察,将亲眼所见以及自己的学术思考,用优美的文笔,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为世人留下了一部宝贵的著作。徐霞客本人被誉为“千古奇人”,而《徐霞客游记》一书,则被誉为“千古奇书”。
徐霞客的母亲王氏,被人称为是一位“异人”。与一般封建家庭的妇女不同,王氏知书达理,追随丈夫隐迹田园,主动承担起操持家务、抚育子女的重任。她教育子女,一反应举做官的世风,她厌弃那种追名逐利的庸人,决心把儿子培养成像丈夫那样饱读诗书、品行高洁的名士。因而鼓励儿子,大胆地根据自己的兴趣,走自己的道路。
在母亲的教导下,徐霞客坚定了自己“云游天下、记述胜迹”的信念,他自幼聪明过人,博览群书,尤其喜欢阅读各地的地理方志,储备了丰厚的文化知识。他胸怀“倾泄四海,踔塌五岳”之志,对地理有着强烈的兴趣。
二十二岁那年,徐霞客准备出门远游,去考察祖国各地的名山大川,以实现自己多年来的梦想。但这时徐霞客的父亲突然逝世,考虑到父亲刚逝,母亲年高,无人照看。徐霞客内心十分矛盾,怕出游有亏孝道,所以一时拿不定主意。母亲知道以后,正色说道:“志在四方,是一个男子汉大丈夫分内之事。一个好青年,不能像关在篱笆里的小雏鸡,套在车辕上的小马驹,坐困于狭小的天地。这样的人,只能目光短浅,见识狭隘,孤陋寡闻。”徐霞客受到很大的激励,坚定了出游的决心。临行之前,母亲还千针万线,为他缝制“远游冠”,以壮行色。分别时,母亲豪爽地说:“你游历名山大川,可不能浮光掠影地观玩一遍,还要绘好图,记述所到之处的水文、地质、植物等情况,我等着看你著书立说呢!”听到母亲的鼓励,徐霞客很受感动,也激发了他的豪情壮志。他下定决心,在游历四海的过程中,一定要完成一部地理学巨著,让天下人都知道祖国河山之壮美、物产之富饶,爱我中华!
毕竟因为有老母在堂,所以徐霞客早年的出游,都是比较短期的,每次出游的时间也都有些间隔。所到的地方交通都比较方便,可以计程来往。他从家乡附近的太湖开始,除去北游泰山和北京、西登嵩山和华山的两次出游路途遥远以外,其余,都离开家乡不算很远。最远的也不过是福建的武夷山和九鲤湖。在这期间,徐霞客每次游罢归来,总要把异地风光和旅途见闻,一五一十地向母亲细说一番,母亲听了,也引以为极大的乐趣。
1624年,已近不惑之年的徐霞客,计划进行一次时间更久、旅程更长的出游,但看着年高体弱、白发苍苍的母亲,实在放心不下。知子莫若母,徐霞客的母亲猜到了儿子的担心,安慰他说:“不是对你说过吗?我身体很好,饭量不错,无需牵挂。不信,我和你出去走走!我还是那句话,好男儿应该志在四方,不要以家室为念。”后来,她真的让徐霞客陪同她到荆溪和勾曲游历了一番。一路上,她抖擞精神走在前面,用实际行动减轻儿子远游的顾虑。年老的母亲表示了这样的决心,徐霞客所受的鼓舞,可想而知。这是天启四年的事。就在第二年,母亲竟与世长辞,徐霞客自然十分悲伤。及至服丧期满,重上征途的时候,他不禁感慨地说:“当初有老母在堂,我不能不有所分心,现在是我可以许身于大好河山的时候了。”
在母亲精神的激励和影响下,徐霞客一生奔波三十年,往来数万里,登山到最高峰,观察河流追溯到源头,寒风雨雪中露宿,猪圈牛栏旁小寐,终于写出了《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游记》不仅篇幅宏大,内容丰富,是以前任何游记无法比拟的。而且摹景抒情,都有独到之处,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徐霞客游记》又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它以实地考察所得,纠正了古代地理书籍的一些谬误,也有许多新的发现。如书中关于石灰岩地貌的考察,比欧洲人早一个多世纪,是世界上最早的文献。可以说,这部千古奇书,不仅包含着徐霞客的汗水,而且渗透着一位伟大母亲的心血!多少年来,人们翻看这部游记,都能触摸到一颗母亲的拳拳之心。
(据《渊鉴类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