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当存高远,心当存澄洁。(图片来源:pixabay)
鲁仲连是战国末期齐国的高义之士,又名鲁连,他履建奇功而轻视富贵名利,甘心归隐江湖。
鲁连备受诗仙李白的推崇,李白在诗中多次以鲁连自比,如《五月东鲁行答汶上君》:“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
五月东鲁行答汶上君
(唐)李白
五月梅始黄,蚕凋桑柘空。鲁人重织作,机抒鸣帘栊。
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举鞭访前途,获笑汶上翁。
下愚忽壮士,未足论穷通。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
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西归去直道,落日昏阴虹。
此去尔勿言,甘心为转蓬。
(源自《李太白全集》)
五月里梅子开始发黄,蚕事完毕,桑柘叶也被采空了。鲁地人重视纺织,家家窗里透出机抒声。回顾起我没有出仕做官时,为学剑术来到山东。下马持鞭拱手向人访路途、探寻今后的前程时,却不料受到汶上老翁的嘲讽。
下愚之辈轻视有为的壮士,怎么能以仕途上的得失来判断穷困与亨通?我能像鲁连那样绑信在箭上,以此获得攻下聊城那样的大功绩。同鲁连相似,我想对国家有所作为和贡献,却又不追求功名利禄,甘于归隐江湖。我最终不肯接受君主的封赏,只因羞与世俗之人相同。
我来东鲁前就曾有西游长安的打算,后来转而向东,不料初抵鲁郡就遭到了汶上老翁的嘲笑,我有“西归”长安之意,但想到自己“直道”(通衡大道、正道)而行的人生态度如不改变,是很难得到朝廷重用的。但路行大道、正道才是我的一贯所为呀!
我将要踏上大道向西奔往长安,何惧前路险阻,即使有奸臣当道、昏蔽君主,我也无所畏惧。此去用不着你向我多说什么了,你的话没有任何意义,直道而行是我的一向作风,即使像飞蓬那样随风飘转,我也是心甘情愿的。
李白在诗中描写了鲁连这样一个功成不受赏的高士形象,其实这也是李白自己形象的写照。
李白诗中的“一箭书”,指的就是鲁连曾经以一箭之书信退却敌兵,堪称中国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
翻开史书,就让我们一同回顾诗仙所指的这段精彩的历史吧。
燕国攻打齐国,夺取了七十多座城,只有莒和即墨两地保存下来。齐将田单就以即墨为据点大败燕军,杀死燕将骑劫。
当初,有位燕将攻占了聊城,可是却被人在燕王那里进了谗言,这位燕将害怕会被处死,就死守在聊城不敢回国。齐将田单为收复聊城,打了一年多,将士死伤累累,可聊城仍然岿然不动。
齐国的鲁仲连就写了一封信,绑在箭杆上,射进城去给燕将。信上写道:
“我听说,智者不去做违背时势、有损利益的事,勇士不去做因害怕死亡而毁掉荣誉的事,忠臣总是处处为君王着想而后才想到自己。现在将军竟因一时的激愤,而不顾及燕王无法驾驭臣子,这不是忠臣所为;战死身亡,丢掉聊城,威名不会在齐国传播,这不是勇士的举动;功业失败,名声破灭,后人不会称道,这不是聪明人的举动。”
“因此,明智的人不会踌躇不决,勇敢的人不会贪生怕死,如今是生死荣辱、尊卑贵贱的关键,取决于一时的当机立断,这时不能决断,时机不会再来,希望将军能够三思而行,不要与普通人一般见识。”
“况且,楚国进攻齐国的南阳,魏国进攻齐国的平陆,而齐国压根就没有分兵拒击的意思,认为失去南阳之害,不及攻取聊城之利,所以一心一意攻打聊城。”
“如今秦王出兵助齐,魏国再不敢出兵平陆;秦齐连横之势已定,楚国此刻岌岌可危。齐国放弃南阳,断弃右边的国土而不救,平定济北,是权衡得失定下的决策。况且齐国决心夺回聊城。”
“现在楚、魏两国军队都先后从齐国撤回,可燕国的援军仍然毫无消息。齐国既没有了外患,就会与你相持下去直至最终定出成败。如果还要据守已经围困了一年多的聊城,我看您是办不到的。一年之后,我恐怕就见不到将军之面了。总之,攻取聊城是齐国既定不变的方略,你切莫举棋不定。”
“将军知道吗?眼下燕国内乱,君臣失措,上下惶惑。燕将栗腹带领大军在国外连续打了五次败仗,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却被赵国包围,屡战屡败。土地被掠夺,国君遭困厄,为天下诸侯耻笑。国家衰败,祸患丛起,民心浮动。现在,大臣不足以倚仗,兵祸连连,国难深重,民心涣散。”
“燕王正处在心惊胆战、孤立无援的境地,而你却能指挥早已疲惫不堪的聊城子民,抗拒整个齐国军队的进攻,已历一年,聊城现今仍安如磬石。将军确如墨翟一般善于据守。士兵们饥饿到缺乏粮食而食人肉充饥,没有柴烧,烧人的骨头,都到了这样的地步,而始终没有背弃你的想法,你确如孙膑、吴起一样善于用兵。将军您的本领已在天下显现!”
“虽然如此,可是替您考虑,不如保全兵力和车仗甲胃,罢兵休斗,回国向燕王复命,燕王一定会很高兴。燕国的官吏子民见到你,会如同见到父母一般敬爱热情,新朋故交会抓着你的胳膊赞扬将军的赫赫战功,这样将军就会名扬天下。然后,将军上可辅佐国君,统制群臣;下可存恤百姓,奉养说客;矫正国弊,改革陋俗,完全能够建立更大的功名。”
“如果将军没有回归燕国的心志,不愿回去,是否能考虑一下抛弃世俗的成见,到齐国来呢?我会让齐王赐你封地,使您富贵得可以与秦国的魏冉、商鞅相比,代代相袭爵位,与齐长久并存,这是另一条出路。这两种方案,一是扬名当世;一是富贵安逸,希望您仔细地考虑,审慎地选择其中一条。”
“我还听说,过于看重小节,难以建树大功;不堪忍受小辱,难以成就威名。从前管仲弯弓射中桓公的带钩,这是犯上作乱;放弃公子纠,不能为公子纠死义,这是贪生惜命;身陷囚笼,这是奇耻大辱。具有这三种情况的人,国君不用他作臣子,而乡亲们不会跟他来往。”
“当初假使管子长期囚禁,死在牢狱而不能返回齐国,那么也不免落个行为耻辱、卑贱的名声。连奴卑和他同名都感到羞耻,何况社会上的舆论呢!”
“然而管仲不因为身在牢狱感到耻辱,却以天下不能太平感到耻辱,不以未能随公子纠去死感到耻辱,却以不能在诸侯中显扬威名感到耻辱。因此他虽然兼有犯上、怕死、受辱三重过失,却执掌齐国政事,辅佐齐桓公,扶正天下,九次召集诸侯会盟,使桓公得以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他自己也名满天下,光耀邻邦。”
“曹沫是鲁国的将军,三战三败,丢掉很多土地。当初假使曹沫不反复仔细地考虑,仓促计议就刎颈自杀,那么,也不免落个败将的丑名了。这样一来,就不能称为勇士;功名淹没,不能算是聪明。”
“可是,他能隐忍多次败北的耻辱,却回来与鲁庄公重新谋划计议。齐桓公威服天下之后,召集诸侯会盟,曹沫就凭着一柄短剑,在祭坛之上劫持桓公,从容不迫,义正辞严,多次战败丢掉的土地,一会儿功夫就收回来了,天下为之震动,诸侯惊骇,他的威名更远播吴、越,而名传后世。”
“以上说的管仲、曹沫两个人,并不是不能遵行小节,为小耻而死,只是他们认为功名未立,壮志未酬,愤而求死是不明智的做法。所以才决定抛弃愤恨之心,成就一生的功名;忍受一时耻辱,建立万世功业。他们的功业,和三王的功业争相流传,而名声和天地共长久,愿将军三思而后行!选择其中一个方案行动吧!”
据《史记》,燕将看了鲁仲连的信,哭了好几天,犹豫不能自断。想要回归燕国,已经产生了嫌隙,怕被诛杀;想要投降齐国,杀死和俘虏的齐人太多了,恐怕降服后被污辱。长长地叹息说:“与其让别人杀死我,不如自杀。”就自杀了。聊城大乱,于是田单攻下聊城。
据《战国策》,燕将深为鲁仲连的信所折服,答复鲁仲连说:“谨遵先生之命。”于是,背着兵器撤军回国。齐兵对聊城的围困因此解除,使百姓免遭刀兵之祸。
虽然史书的记载有些出入,但聊城的最终结局都是一致的,那就是由于鲁仲连的“一箭书”,还要持续年余之久战争的聊城,得以立刻收复,战争结束,人员伤亡减少至最低,避免了更大范围的生灵涂炭。因此,史书上说,这都是鲁仲连的功劳呀!
田单凯旋后,向齐王述说鲁仲连的功绩,齐王想要封他爵位。鲁仲连为此逃到海边,隐居起来,说:“我与其因获得富贵而屈从于他人,还不如贫贱而轻视世俗、放任坚持自己的心志啊。”
“吾与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鲁仲连就是这样一位奇人!他智慧超群,出奇谋、立奇功,却不以功自居,无视荣华富贵,坚守心志,是个洒脱、旷达的高人!鲁仲连也是位才智非凡的语言大师,鞭辟入里、简洁含蓄。他古道热肠,善于排患解难、救人于水火,乃侠义之士。难怪诗仙对他赞赏有加,推崇备至!
(文献参考:《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
来源:看中国专栏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