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花男孩”王富满(视频截图)
【看中国2018年1月12日讯】1月9日,一男孩在教室中头发和眉毛被风霜粘成雪白的照片引发关注。男孩名叫王富满,是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新街镇转山包力辉苗圃希望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王富满和姐姐还有奶奶住在一处简陋的土胚房里,父亲在外务工,每月只能赚2000多块钱,四五个月才能回一次家,妈妈因为家里太穷早已离家出走了。王富满上学需要花一个多小时走4.5公里山路,当天气温零下9度,他的头发和眉毛沾满了冰霜,像顶着一丛雾凇,脸庞被冻得通红,双手满是冻疮。
新闻曝光后,当地政府积极呼吁外界捐款,县领导在第一时间前去王富满家里走访慰问。共青团、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志愿者协会等组织都在想青少年之所想,急青少年之所急,向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倡议发起“青春暖冬行动”,为家庭经济困难青少年、留守儿童送去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主流媒体和众多网友都铆足了劲地煽情:“这张照片与当年的大眼睛女孩一样,感动了全世界。”“风雪再大,挡不住上学的道路;气温再低,熄不灭求知的热情。”“愿你所有的努力都不被辜负!努力读书,改变命运!”“你吃过的苦会照亮你未来的路。”……
“冰花男孩”吃过的苦到底能不能照亮他未来的路?但愿如此吧。
“冰花男孩”(网络图片)
当满世界沉浸在煽情的感动时,却掩不住有关部门的失责和中国教育的悲哀。为什么孩子要冒着风雪走那么远的路去上学?为什么学校争取供暖却一直未得到解决?为什么总要等到惨不忍睹的现状曝光后,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员才倾巢出动地去走访慰问,号召社会各界捐款捐物。如此做法恐怕不是真心实意关心人民群众,而是十足的作秀。
昭通市地处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113万余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就有小学生13.87万人、占在校生总数近47%。面对“冰花男孩”,当地有位教师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回首当年石径远,天寒地冻与君同”。可见在当地寒冬求学的艰辛是一个老问题。多年来,一双温暖的手套、一间暖和的教室,成为一拨拨孩子的渴望。
这些贫苦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他们不仅忍受着物质上的贫穷,还要忍受精神上的贫穷。“当我搬起砖头时,我无法拥抱你;当我放下砖头时,我无法养活你。”一句话道出了多少留守儿童父母心底的无奈。据相关数据,截止2017年,全国共有留守儿童902万。孩子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但这些折翼的天使在哭泣。
我们经常讲,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100年前,同处乌蒙山区的贵州石门坎,是当时全国最蛮荒贫穷的地方。但是,在英国传教士柏格理的带领下,石门坎不仅有了足球场、双语学校、中学、小学,而且使当地苗族人每10万人中就有10个大学生,远远高于汉人每10万人中有2.19个大学生的比例。然而遗憾的是,壹玖肆玖年以后石门坎又没落了,1989年调查显示:儿童失学率88%,因为贫困而接受救济的家庭达高达98%,文盲率80%……
一个传教士尚能把一个极度贫困地区的教育搞得风生水起,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竟没有这个能力?可是,当我们看到祖国为非洲贫穷国家援建一座又一座漂亮的学校时,我们还能怀疑祖国没有这个能力吗?
我看问题还是出在教育的不平等,中国农村特别是落后地区农村的义务教育投入远远低于城市中小学教育的投入。有人寄希望于贫苦的孩子通过努力读书改变命运,可是,当你家徒四壁,学校破烂不堪,教师水平也普遍偏低的时候,你怎么跟城里的孩子比?
事实表明,由于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农村孩子上北大清华的概率越来越低了。而且大学学费一年一两万,很多农村孩子上大学就是全家举债,毕业之时就是家庭破产之时。加上“读书无用论”作怪,农村家长投资于子女教育的几率也就越来越低。中国孩子的经济背景几乎决定了他所接受的教育质量,也基本决定了他未来的人生走向。
反观我们的邻国日本,却几乎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日本可能有贫困的地区,但没有贫穷的学校。2011年3月,在福岛县饭馆村,福岛核电厂灾难发生辐射污染后,当地居民纷纷撤离饭馆村,后来有些居民返回,但当地小学只剩下51名学生,而事故发生前有超过200人。返回该地区的许多儿童来自单亲家庭,这个群体的经济负担普遍较重。
为了防止经济困难影响学生的教育质量,川崎市政府在辐射区以外修建了一所新学校,虽然班级较小,一年级只有两个学生,但配备充足的优秀教职人员。政府还为学校提供专项基金,以便所有学生都可以免费享用午餐、校服、笔记本电脑、铅笔和健身服。后来,这个学校的教育质量相比事故发生之前还有所提高。
日本的教育制度旨在使所有学生受益。在分配教育资源方面,将更多的优秀老师、更多的宝贵资源引向更弱势的学生那里,以确保最好的教师和资源被分配给最需要他们的学生和学校。数据显示,日本高中毕业率高达96.7%,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因此,日本较贫穷的儿童在成年期更有可能出人头地。
希望我们能从日本的教育中获得一点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