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8年1月9日讯】新年伊始,回顾2017年的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应该说有惊无险。国外有些观察家一直认为中国经济要崩溃,但中国经济没有崩溃。国内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还能保持高增长10年,甚至20年。如果把中国经济比喻成一个人去做体检,为什么这些“医生”给出的结论如此不同?
这真不是一个一句两句话能说清楚的问题。同样一个事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更何况经济学实在是一个不成熟的学问。西方经济学本身就是被设计用来分析市场经济的,尽管如此,西方各经济体的市场化程度不同,用同一个理论框架来分析本身就很勉强。
为什么说经济学是一门不成熟的学问呢?按理说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其中包含了很多哲学和逻辑学的成份,对于同一个经济现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判断。但现代经济学希望走的是一条纯科学的道路,经济学家们希望用数学的方法来分析经济问题,就像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物理和化学问题一样。但人的价值判断实在和物理化学现象相差太远。
现代经济学的基础框架就是供给和需求对于物价的变化是有弹性的。物价下降,那么需求就增加,物价上升可以刺激供给的增加。这种过于简单化的对于供需与物价关系的描述实际是非常粗暴的。研究宏观经济时使用的物价指数是人为调整过的各种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值,在计算物价指数时设定的比重本身就包含了统计部门或者说行政部门的政策判断,也就是说其主观成份很大。那么,用这样一种物价指数来预测其对供需的影响到底能说明什么,这是一个问题。
像中国这样一个经济体,政府部门对经济的干预相对较多,国有企业的投资不完全受市场那双看不见的手影响。国有企业的投资更主要受政府的看得见的手在调整。也许现代经济学在一个纯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还能发挥一点作用,像中国这样一个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现代经济学就很可能扮演聋子的耳朵的作用,也就是说是一个摆设。结果,每个经济学家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各有不同的动机,对经济的运行做出其主观的判断。
我们很容易地观察到经济学家对于经济增长走势的预测跟天气预报相比要不靠普的多。很多年前曾经参加一个在上海举办的不大的国际会议,当地的一个教经济学的教师在发言中反复强调:我每次对汇率的预测都百发百中。后来偶尔看到他在国内的网站上不断发表这样的说词,不知其是否要把自己鼓吹成一个算命先生。股票和汇率都是不可测的,哪怕你碰巧说中,那也只是巧合,否则,这位教师完全没有必要每天吸粉笔灰,拿出一笔钱,每天在家坐享其成就好了。
曾经为电影《末代皇帝》谱曲的作曲家坂本龙一现在现在旅居纽约,据说他现在每天在纽约街上用手机采录各种声音,然后编入其音乐作品中。传统的音乐应该是作曲家们心灵的呐喊,或者说是灵感的外现。而坂本先生的作曲方式更多的是通过吸纳大自然的声音去编织音乐。我不懂音乐,对音乐没有资格说三道四。
但我想也许坂本先生的做法对经济学家应该是一个重要的提示。因为我们研究经济学几乎都是坐在书房里,摆弄数据库,从中找规律和答案。经济学家们不妨跟坂本先生一样到街上或市场上去倾听一下那里的商贩和主妇们的谈话。那才是活生生的经济学。在我们无法把人的嗜好和消费行为完全定义清楚前,我们不妨把经济学还原到社会科学,这样得出的结论可能更贴近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