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内充满争议的前律政司司长袁国强昨日正式辞职。(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看中国2018年1月6日讯】(看中国记者钟灵综合报导)昨日确认辞任的袁国强从梁振英时代开始出任律政司司长,并顺利过渡到林郑月娥政府,其5年6个月又5天的任期中,国际社会首次以“法治崩坏”来形容香港,到底袁任内发生了什么?
《BBC》报导,现年53岁的袁国强出身基层,从小在公共屋邨长大,当时当上律政司司长,相当于港府的第四大官职,曾造就一段佳话。不过港媒发现,袁国强是首名曾任大律师公会主席的律政司司长,大律师公会素来被认为属亲中亲建制阵营,而袁上任前已有被指“染红”。袁于2008年1月角逐连任大律师公会前夕,被传媒披露获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现任政治局常委汪洋邀请,出任广东省政协委员。
斯诺登事件 私下会见中共外交特派员
袁国强就任律政司司长不到1年,美国国安网络泄密者斯诺登(Edward Snowden)于2013年5月来香港藏身,期间接受多家媒体采访,称美国国家安全局以“棱镜”网络窃听计划,向中国大陆及香港网络进行窃听。当时美国政府向港府提出引渡斯诺登回国受审的要求,但港府保持沉默。而斯诺登则于6月23日落跑,从香港前往俄罗斯莫斯科,美国当局曾指责港府故意放走斯诺登。
至于事件的争议处,则是袁国强当时曾公开否认故意让斯诺登逃跑,不过在媒体追问下,承认了因“事件涉及外交成分”,因此港府“曾与中共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沟通”,引起违反“一国两制”原则的质疑。而事后中港双方又要求美方就斯诺登所形容的窃听计划作出交代。
推政改8.31决定 司法打压反对声音
2013年10月,时任特首梁振英宣布成立专责小组,由袁国强、当时仍是政务司司长的林郑月娥及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谭志源组成的俗称“政改三人组”,负责统筹2016年立法会选举与2017年特首选举法的改革。
袁国强曾公开批评民主派提出的“公民提名”、俗称“真普选”方案“违反香港《基本法》,但又无法给出合理法理依据。直到人大常委颁布8.31决定,对立法会及特首选举办法作出决定,在该决定下,特首候选人由1200名选委会委员筛选出后,再由香港市民“一人一票”决定人选,引起港民不满、批评“假民主”,更引发“占领中环”、并于2014年9月爆发“雨伞运动”。
而8.31框架下的政改方案,最终在2015年6月被立法会否决。8月开始,以袁国强为首的律政司就开始对“占领运动”系列案件的参与者提出公诉,包括就“公民广场案”的“双学三子”黄之锋、罗冠聪及周永康等占领运动参与人士提出控诉。在法庭裁判包括“三子”在内的多人社会服务令、并完成服刑后,律政司又上诉至高等法院,要求增加有关人士刑罚,最终包括“三子”在内的多名年轻社运人士被重判入狱。此举引起国际社会反弹,各国法律专家、前官员、官员、议员、人权领袖等均发表声明谴责港府,并史无前例地形容香港“法治崩坏”、“一国两制受到空前打击”、“律政司不再以捍卫香港法治为重,而是以政治任务为先”。
“宣誓风波” 连环取缔非建制派议席
在“雨伞运动”清场告终、政改被否决的背景下,2016年香港立法会选举中,开始出现“本土派”、“自决派”等新兴政党,而当中青年新政梁松恒、游蕙祯及香港众志罗冠聪等年轻人当选议员,反映香港新一代政治势力抬头。然而,上述3人及传统泛民阵营的梁国雄、刘小丽及姚松炎,被梁振英及袁国强以“宣誓不当”提出覆核议员资格的诉讼,而中共人大委员长张德江则主动提请人大常委释法,最终在11月通过第五次人大释法,上述6名议员被取消议席。
此举严重打击立法会内的反对声音,使立法会内建制派占压倒性人数,亦促使了其后通过修改《议事规则》及一地两检等具争议法案。
一地两检争议 割让司法管辖权
2017年8月林郑月娥接任特首不久,港府即公布在香港西九龙总站内划出“内地口岸”、并在口岸区内行大陆法律的“一地两检”方案。律政司司长袁国强受访时表示,一地两检划地予内地口岸区是属于租赁方式。“我们先不要看基本法,打个比喻,业主现在租了一间屋子给我,然后他想向我再租回一个房间用,那我这个租客有权再租给他嘛。”袁的言论随即引起社会哗然。部份网民表示,律政司司长竟可不重法律,而是用一种不适合、不在一个法律层面的比喻,实有混淆市民视听的嫌疑。
港府其后在立法会获得建制派支持后,便与广东省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并于12月上报人大常委,人大常委随即作出行政决定,在缺乏法理基础的情况下,宣布一地两检“合宪合法”,并首度公开表明“人大对《基本法》有最终决定权”,而港府则力挺人大的说法。
港媒曾一度流传袁国强会在完成一地两检这个政治任务后就会离职,而袁国强确实在昨日正式宣布辞任律政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