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以下皆来自网络)
【看中国2017年11月22日讯】对不起,给大家道歉,早发早移是不对的。
我先自己打个脸,郑重其事地给读者和朋友们道个歉。“早发早移”喊了十年,这个公众号运作了一年,真正的业务开展了半年不到,我和团队接触了大量的客户、供应商、合作商,以及有需求的读者,做了相当多的功课。我们反思了很久,现在看来,这句话确实有修正的必要。
怎么修正?我们认为,“早移早发”才是一条更加可行的路径。有人在公号下面留言说,“贫贱不能移”,也有很多人说钱不够,似乎出去的成本高不可及。也有朋友说,“早发”放在前面,似乎就是“早移”的必然条件。这样,会让一部分中产阶级望而却步。
钱是不是先决条件?通过具体的业务接触和走访客户,我并不这样认为。记得几年前,有相关部门发言人说:有人说花4.8万就可以投资移民台湾,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事?那么天底下到底有没有这样的好事?以下,我会从几个方面来谈谈,“移”与“发”的关系,更准确的说,是要探讨走出去过程中的财务问题,如何能走出去,而又能过得好。
钱其实不是问题
直接了当地说:钱不是问题。因为很多国家的很多移民的类别并不要求太多钱。这里我就不举例了,可以在西洋参考公号下方的菜单栏点击索取。真要想走出去,不用太操心钱这个问题,方案还是很多的——我是说,便宜省钱的方案。说到底,我认为是一个决心问题。
从后台数据上看,我们的读者大部分在北上广深和省会城市,年龄层大体都是三十岁以上到五十多岁,套用流行的概念,这些读者基本都是城市中产阶级。根据我们做的后台问卷调查,很多人身家企及或者超过千万,正是所谓的高净值人群。我相信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不动产。北上深一套百平的房子,也就接近千万了。
这些人又是一帮特别焦虑的人群,每个月被一些自媒体用“保温杯”或者“油腻”这样的关键词羞辱一回或者好几回。再不然就是被幼托所、小升初或者有没有八百万的学区房继续羞辱。朋友圈里,好多人为上海亲子园这事儿感到非常愤怒,但愤怒有什么用呢?
北京胡同内的11平学区房售价为530万,你还记得吗?
《2017上半年胡润全球房价指数》和《2017上半年胡润海外置业投资回报指数》发布,报告指出,中国城市最近一年房价涨幅全球最快,2017全球房价上涨最快10大城市中国占了6个,50大城市中国占了21个。
这些焦虑的人群,能在大公司做到中层以上,每年能去京都两回布拉格两回大秀朋友圈的新富裕起来的阶层,着实也有些钱,但是却无法享受到与自己身份地位、购买价格相匹配的公共服务。同样的价格付出,你在国外的情况就会完全不同。我相信经常出国的这些人也知道这个道理,但为什么却一直要“岁月静好”下去呢?
关键问题是什么呢?我和好多客户推心置腹地聊过这个话题。这些人有BAT的中层干部,有华为、万科、恒大的品牌经理,很多人持有纳斯达克和香港上市公司的股票,但他们都担心一个问题,出去了干什么?还有的人问我,国内形势还不错啊,还能挣几年钱,要不再等等?基本上都是这个调调。后来我发现这是一个共同的问题。
想想看,年届四旬,上有老下有小,中年出国,语言可能也不方便,找工作什么的也难,离开城市中产阶级这个舒适区间,的确比较尴尬。所以对很多人来说,出国这事儿就像周期性复发症,过一阵子就要考虑一回。我北京的一个朋友,这三四年来每年都问我要不要移民,今年我只好答复他,你2013年要是办了现在娃都会外语了。
少壮不努力,一辈子留内地啊朋友们。
我就是个记者,出去能干啥?
那你出去继续干记者呗。海外华文媒体也很多,除了少数办公室设在北京的海外华文媒体,也有其他的嘛。
那老婆干啥?
带孩子学外语呗。
日子会很苦吗?
……会吧。分人。
那我图啥呢?
图……图个安心省心吧。
“带上口罩”的雕像们
基本上都是这样的对话。我常说,心安处是吾乡。要是对亲子园、小升初、毒奶粉雾霾地沟油这些事没法忍了,对孩子戴上口罩穿上军装手拿大刀长矛叫嚣着南征北战不想忍了,不想再焦虑了,想在心理上轻轻松松,不要再提心吊胆过日子,那真是出去了好。有些客户就说,活着太累了,不想太累。所以,在为什么出去这事儿上就不多谈了。
携程创始人梁建章:携程中高层孩子都往美国送
能干的事儿太多了
怎么说呢,出去能干的事儿太多了。我常常说,人类的生活都是差不多的,只有质量的区别。你在北上广深所有的生活需求,在国外同样会有。反过来想,你干的工作——除非是党务工作者——在国外肯定也有相应的职位,甚至会有更标准、更先进的一套。中国的改革开放三十余年,都是跟西方学习的,你会的每一个工种,都不要怕找不到工作。
而且,你在北上广深生活过,这已经是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大城市了,到国外的二线城市,也应该没问题才对,你的大城市生活经验,足以应付文明世界的生活问题。文明的规则是共通的,也更容易掌握。人类是有普世的规则和价值的,如果你在中国很优秀,放在世界范围内,依然不会差。
我的合作商L先生,十多年前去德国,他在国内学的是汽车工业设计,到了德国那当然如虎添翼。先在慕尼黑、斯图加特几个著名汽车总部混了一圈后,见得多了,开始做中德贸易,几年后混得风生水起。老婆孩子都有了,父母也接过去了。他出国前也是懵懂不知,但是个学习能力超强的人。在一种异质文化的环境下,他不断逼迫自己适应、学习、超越。
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大一样。我再举一个例子,某专栏作家T,移民加拿大之后,不想坐班,只好给中国媒体写稿子,钱也够花了,但就是无聊,时差经常是颠倒的。后来买了几百亩土地(一点也不贵)做农场主,雇人来打理,小日子过得挺滋润。一个中国作家摇身变为加拿大农民,但这有什么不好呢。
我有次驾车经过佛州奥兰多附近的一个农场,25英亩售价6万多美金,真是怦然心动。25英亩什么概念?合150多亩,相当于四个标准足球场,而且还是永久产权。围着农场转了一圈出来,我就开始琢磨如果买下来,这个农场都能种点什么。那时候我还在腾讯工作,假如我离开了腾讯,就买个农场养老算了,一副遁入山林与世无争的样子。当然这个想法至今也没有放弃。
放放牛,种种花,这样的生活多惬意
前几天一个客户在我办公室,请我帮她参考到底是买新宿区还是台东区的房子。新宿这个房子2000多万日元,每月收租11万日元,回报率还行。她打算未来就在日本吃喝玩乐,当个包租婆了。11万日元不够花,但假如投入再多一些,每个月有30万日元的收入,基本就跟北上广深的中产生活一样。什么工作也不用干,学学语言,学学厨艺,生活质量也挺好。
还有个艺术家,在京都岚山买了两套一户建,一套自住,一套做民宿,反正有专业的公司来打理,每月收入大概也是三十多万日元。他就安心画画做设计。他对我说,移民之后,反而能够有时间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在国内环境太浮躁,逼着人挣钱。现在不懂语言,就不会有太多交际,天天都是画画了。这种状况特别适合有爱好的人。
投资企业的那种也有。有个知名作家,入股了一家房地产中介公司,卖日本房产,有事儿就带着客户看房喝酒,没事儿就自己写小说。也有入股饭馆的,虽然帮不上什么忙,也就分个红,但平常大把时间自己支配,通常是学语言,然后准备自己搞。
东京涩谷宇田川町有家中国人开的串烧店,叫OOTORI,味道非常正,生意远超周边的同类店面。这家店里面就有好几位中国知名人士的股份,所以店面颇有文化气息,是涩谷地区我最爱吃的店。
很多人就抱怨说,做餐馆不好,累啊不赚钱啊什么,其实入股就可以了啊。你想介入管理也可以,只要有相关背景,学好语言,没有什么不能干的。中产阶级就是放不下这个面子。我记得哈佛门口卖肉夹馍的那个西安小伙子,现在把西安面馆在纽约开了十来家,还迎娶了一位超级模特,我见过他在纽约的跑车。
最神奇的,我有位朋友是日本AV界唯一的华人摄影师,他的片子不错,很受行业认可。在德国,我们本来要给客户盘一间店面做肉夹馍的,客户提出来能不能改桂林米粉,因为她是桂林人,熟悉流程。我只好说,肉夹馍更可行,因为不涉及排污、排气及排烟,适合外带,节省面积和人力。
另一位客户的情况是,本人在国内做记者不想干了,我们帮他在德国一家媒体的中文版谋到一个编辑职位,做微信公号。跟国内的事情差不太多,但薪水翻了好几番。这个案例之后,其他客户就问,还招不招会计?招不招市场?
在国外摊煎饼也能助你走向人生巅峰
有时候我就觉得吧,视野和知识挺限制人们的想象力的。中产阶级、白领金领经常出国,但接触不到类似这样的信息。一说移民就老想着没法赚钱,这实在是一厢情愿的想法。稍微多看看本公号,就明白了。出去赚钱并不难,难的是你决定出去赚钱。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以前说过,幸福属于那些有勇气、有毅力、有想法的人,虽然听上去很鸡汤,但这么多年看下来,至少在移民这个问题上,大体不会错。至少我周边,少说百来个出去的,没有一个人后悔过当初的选择,尤其是他们谈起自己的孩子,脸上挂着那种没有被人天天欺负的笑容。
我们就是要为城市中产、白领、金领提供这样的解决方案,不仅要送你出去,还要帮你解决出去了干什么的问题。许多客户问我,出去了干什么?来,我给你打开一张长长的清单。这就是我们为读者提供的最核心的服务。此外,还有海外房地产、金融投资领域,我们也遴选了最专业负责的境外合作商来介入服务。
要不要挣国内的钱?
当然,也会有很多人说,国内的钱好挣,再挣两年钱再出去。我当然不好反对这样的说法。但我认为,在一个司法更健全、财税制度更稳健的地方,赚钱更规范、更有秩序感。并且重要的是,成果更容易保护。国内的钱,来得快,去得也快吧。
当下大趋势也是往外走。国企的海外投资就不说了,一带一路那么多工程。我认为仅有国企走出去是不够的,中国的民营企业也应该走出去,个体企业也应该走出去。我在东京池袋东口看到一家排队的店,张亮麻辣烫,味道跟北京的一样,火得不行。香港海底捞人均要三百块,照样天天排队。小肥羊在旧金山湾区也是天天排队。这都是走出去的典型。
黄焖鸡米饭开到美国,一份卖65元,生意非常火爆,队伍都排到了店门外。
单就拿饮食这个领域来说,其中中国有相当多的饮食单品很不错,出去后直接秒杀老华侨的中餐馆。我有个天津朋友,一辈子的理想就是把煎饼果子卖到欧洲去。海外的中餐最近几年有一个很大的趋势,就是更适应新移民的口味,品牌是从国内移植过去的,因为有原来的粉丝基础,因而更容易成功。总体看,机会很好,有很多品牌都在陆续出手。
海外华人拢共有接近六千万人,基本上是北京上海深圳的人口总和,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早做比晚做好,早介入比晚介入好。在国内挣钱固然是在舒适区间,但无法摆脱诸如亲子园虐待孩子这种事情。你确实容易赚钱,但你也容易很虐心啊,钱本身的价值与你的期待并不匹配。
陈纯兄在《中国教育、小粉红与不婚主义》一文中点我的名,说是不赞成“早发早移”的说法,因为你不管出去到哪里,变成哪个国家的公民,也还是生活在中国的影子底下。我略做下回应,正因如此,我们这些秉持世界主义价值观的人才要走出去,才要理直气壮地抵制那些小粉红给中国抹黑的行为,做一个能够被外部世界认可的海外华人,这并不矛盾。
从数据上看,中国的向外移民人数不是太多,而是太少。黎巴嫩这个小国,国内有700万人,海外有2000万人。印度在6个国家都占据人口多数。中国的外移比例不超过1%,跟欧洲国家平均3%的外移比例相比是少的。中国有很多值得与全世界分享的东西,我们这一代走出去,应该有这样的文化自觉。
总而言之,时不我待,这个就是决心的问题,想通了什么都好说。想不通,别人再说也没用。我记得今年年初我写过一篇文章,《勇敢一点,你京沪深的房子该卖了》,后来有人私信说后悔没听我的话卖房子,现在卖不掉了。有时候时间和机会就是给那些有勇气有准备的人,稍微犹豫一下,就失去了时间窗口。
韩国人、台湾人在九十年代纷纷走出去,到欧洲、美洲创立家业,韩国的国民海外创业背后还有政府的支持。我们现在欧洲、北美看到的很多超市、烧烤店就是韩国人早期出去做的。中国的“国民海外创业”刚刚开始,西洋参考正在认真研究并探索这样的路径。
我做传媒十多年来,一心都想的是“中国向何处去”,如今不再想这个问题了,现在专门想“中国人向何处去”。中国人不仅要出去,还要过得好。老华侨的经验早就不适应当下这个世界,不要被他们那些悲惨的故事吓到。以上这些思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