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7年10月29日讯】近日,波士顿大学经济学教授劳伦斯•克特利夫(Laurence Kotlikoff)表示,美国2017年的财政预算缺口将接近6万亿美元,比美国财政部上周宣布的6660亿美元赤字高出9倍。
劳伦斯•克特利夫表示:“我们的国家正在走向破产”。他预测认为,美国政府的债务总额已经超过200万亿美元,其中还不包括那些资金没有着落的债务。他表示:“我们的状况比俄罗斯、中国,或任何发达国家都要糟糕。”
劳伦斯•克特利夫在国会作证期间还表示,更为糟糕的是,政府官员都清楚地意识到,美国很多债务和应记负债都正在被冲销。
然而,很大程度上,这些官员却都对债务问题守口如瓶。
双重报告系统
其结果就是存在一个事实上的“双重”财政报告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政客和内部人士有权限接触到哪些被无资金负债脚注掩盖的关键数据。这种情况表明,经济存在巨大问题。
另一方面,公众被美国总统和国会的各种演讲,以及各种出版物中的观点引导,想当然地认为事情可能很严重,但总体来说一切都OK。
作为一名长期坚持财政政策透明的正直人士,劳伦斯路克特利夫指出,问题的根源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一个事实——美国政府已经将大约7950亿美元的社会保障工资税用于支付自己当前面临的账单,而不是投资于退休人员的福利。
而这一做法造成的后果是,从净资产基础来讲,美国政府没有资金支付承诺的任何福利。政客们知道违约将会发生,但他们只是还没有弄清楚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
财政缺口账面统计:告诉美国人自己的政府借了多少钱
与大多数人不同,劳伦斯•克特利夫有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他认为,美国政府应该采取他所说的“财政缺口账面统计”(fiscal gap accounting),即把未来所有收入和支出都列在会计账面上。
他的想法是,如果美国人知道自己的政府高官们所借的钱和所列的支出时,他们就能更好地决定这些政策的有效性。
当然,他们也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
假如美国政府编制了一份财务报告,在资金落实到位的债务中列出了劳伦斯•克特利夫所说的200万亿美元的债务,那么,美国国内的普通劳动者就可能会在退休金储蓄方面做出完全不同的决定。
可悲的是,目前美国政府的政策实践——事实上受支持凯恩斯学派的智囊人士,如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等人思想的启发——就是让政府在支出、税收、借款和纸币发行毫无节制,以保持经济能够持续全速运转。
凯恩斯主义的本质就是把问题遗留给未来几代人去处理。
克林顿政府的掩盖
劳伦斯•克特利夫和其他很多人士已经开始尝试去改变这种现状。
超过1200名的美国顶级经济学家支持一项两党共同推动的法案。该法案要求国会预算办公室在持续的基础上同时兼顾财政缺口和代际核算。
加拿大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研究所(Ludwig von Mises Institute of Canada)副所长、经济学家大卫•豪登(David Howden)将经济理论描述为衡量政府负债情况的一种方式,即政府如何使用像无限地平线一样的财政缺口。他认为,劳伦斯路克特利夫的推理是“相当合理的”。
事实上,老布什总统以前曾尝试过这种方法,他在一些预算中包含了财政赤字统计账目。然而,后来的克林顿政府却扼杀了这一做法,并在后续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的政治支持率。即使在今天,乃至几十年以后,也很少会有人意识到,克林顿政府能够平衡预算的唯一原因,是他们没有如实记录美国政府承担的所有债务。
虽然事已如此,但共和党人也不是傻瓜。
当他们看到克林顿政府在财务账目方面的欲盖弥彰,并没有受到政治上的任何惩罚时,他们也就加入了这一潮流。当然,这也是川普(特朗普)政府截至目前一直在坚持的政策。
信息不对称:让普通美国人毫不知情
美国政府在债务账面上的所作所为,不可能会给大家带来好处。但事实上,一些替代财务缺口统计的计算结果表明,事情并不像劳伦斯•克特利夫所说的那样糟糕。
另一部分人则认为,问题确实存在,但通过取消部分收入高于一定水平的人们的养老金,或者推迟大家的退休日期,这个系统就可以被重新设置。然而,即使在最好的可能情况下,劳伦斯•克特利夫在一个关键问题上的判断还是正确的:美国政府无法履行偿还到期债务的义务,这就是破产的定义。
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客们隐瞒了这一事实,这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因为,如果大家知道了美国的经济状况事实上被比俄罗斯或中国的状况更为糟糕时,美国民众很可能在投票选举谁担任领导人的问题上三思而后行。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责任编辑:何云 来源:鳳凰網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