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8日,香港纪念雨伞运动的示威活动(Getty Images)
【看中国2017年9月29日讯】今日是雨伞运动爆发三周年的日子。三年过去了,为何我们仍然要提及甚至纪念9月28日这一天呢?
雨伞运动是我们这一代香港人都曾经经历过的民主运动大事件,我们要趁这一天,提醒大家毋忘初衷(其实也是“毋忘初冲”),不要忘记当天我们是为了什么而占领街道,不要忘记团结的力量,不要因为气馁而放弃对民主理想的追求。
转眼间已经3年,香港的政治制度不变,但政治气氛好像经历了180度然后再180度的转变。究竟雨伞运动为香港带来了什么改变呢?
由雨伞运动清场开始,港人就像热窝上的蚂蚁,急于寻求解决政治问题的药方,“勇武”和“本土”思潮在一时之间仿佛成为了“新希望”。反水货客“光复行动”、旺角冲突、新界东立法会补选、港独集会、立法会选举等事件都清楚反映出港人躁动不安、渴望求变的情绪和心态,部份人甚至由支持“公民抗命争取真普选”转变为支持“勇武香港独立”。
直至发生了宣誓风波、游梁被DQ之后,这鼓“勇武”和“本土”泡沫瞬间爆破。“勇武本土”运动缺乏延续性,因为其支持者大多数都是“键盘战士”、“口头勇武”,根本不愿意牺牲,旺角冲突事件只是昙花一现。随后,以热血公民和民族党为首的“和理非本土”路线亦没有特别大作为,其行动方式接近传统泛民,甚至比传统泛民更“和理非”,难以得到已“勇武化”的“本土派”支持者的垂青,没有形成出一场抗争运动。
当“勇武”失去市场,“浅黄”势力联合中间派和“浅蓝”势力,进行最后的反扑——在特首选举中支持曾俊华。可惜,尽管曾俊华的民望极高,脸书专页获得超过29万个“赞好”、网上众筹计划获得2.6万人捐款、数千人出席造势集会,但也“感动”不了北京改变决定,“造王论”失败告终。
政治运动的着眼点是争取民心,没有群众支持,就不能延续,雨伞运动就是最好的例子。利用“爱”、“和平”、“非暴力”这些元素来感召市民参与,由举办商讨日开始慢慢卷入越来越多的群众,这是“勇武本土”路线暂时做不到的。
进入威权统治时代,抗争运动踩出去的每一步都要行得小心翼翼,因为随时会被DQ、被送进牢狱、破产、五年内不得参与选举。最可怜的是,虽然有人愿意作出牺牲,但没有太多人同情你,不能够牵起一场大型的抗争运动的话,那么付出的牺牲就不值得了。
一日香港人未被灭声,这场杖一日都未输掉。因此,“斗长命”、等待抗争时机再来临是重要的策略。要“斗长命”,必须谈资源的问题。除了民间众筹之外,立法会和区议会议席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因为这些议席虽然权力不算太大,但能够带来稳定的财力资源和舆论关注。
争取民主是持久战,既然在短期无法改变政权,我们就只能够花更大的精力和资源尝试改变市民的想法,争取“阶段性胜利”,例如是立法会和区议会议席。在合适的抗争时机出现之前,民主派应积极做好组织工作。从各个社区(包括地区和专业界别)做起,深耕细作,长期宣扬民主理念,尝试建立更强大的公民社会。
具体行动包括:积极参与区议会、立法会、选举委员会等等的选举,尝试扩大民主派的版图,获取更多资源,尝试发挥更大的政治影响力。特别是区议会选举,因为这是现时唯一符合民主原则的政治选举。假若民主派在区议会获得超过半数议席,就能获得比现时多一个立法会议席和更多个选举委员会席位。
争取民主是一场持久战,只有无忘初衷、坚持原则,才会有成功的可能。因此,寸土必争和长期作战,是未来民主运动的大方向。盲目勇武或者过分理想主义,都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