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大帝主持的日讲旷日持久,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帝王读经,留下了数百万字的讲义资料。(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经筵日讲是康熙亲政主事后力推的一项重大决策。经筵,原是顺治朝所定的年例,即是讲读清朝列位先帝“祖训”的盛会。康熙将“经筵大典”改为“经筵日讲”,选内臣御前每日进讲汉儒经学典籍,隔数月,举行大典交流进讲,令满朝文武拱立竦听。
经筵日讲须取《四书》《五经》及《通鉴》等治乱兴衰之典籍而“讲贯䌷绎”。为使经筵日讲不流于形式,徒于虚名,康熙亲自圈定进讲官员的名单,任命吏、刑、工、户、翰林院各部高官十六人为主讲。
康熙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在康熙的督导下,经筵日讲逐成制度化,坚持不懈,前后持续长达十五年之久,历代王朝实难出其右。
据《康熙政要》记载,康熙十二年(1673),圣祖皇帝吩咐学士傅达礼说:“我因为修葺宫殿,明天将移居瀛台,暂时留居数日。每日进讲经义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修养德行也期望日日进步,不容许稍有停顿。因此请各位讲官每天到瀛台来,照常进讲。”
圣祖皇帝又吩咐说:“学问之道,在于实心实意研究探索。假使视为虚应故事,进讲完毕就置之度外,这是徒务虚名,对于身心有何裨益?我在各位大臣进讲以后,每每再三仔细寻绎,从而有所心德。尤其必须针对具体人与事加以考究,务求道理明确透彻,方才罢休。至于政务余暇,无论寒暑,唯有读书练字罢了。”于是御笔亲书一行,赐给他观看,并说:“帝王之学不在此,我并非专攻书法,只是闲暇时节游情翰墨罢了。”
圣祖皇帝又吩咐讲官熊赐履说:“我考察你们所撰写的讲章,比张居正的《书经直解》更为切要。”熊赐履上奏说:“臣等只是寻章摘句的小儒,不过是敷陈文义罢了。至于明达道理,有会于心,并在日用实践中加以运用,就在皇上自己所得了。”
圣祖皇帝说:“讲明道理,乃是做学问最为切要的功夫。这样,自我修身,治理他人,内心才有所主宰。如果未能讲明道理,那么一切事务,从何处取则呢?”又吩咐说:“做学问的方法,毕竟以端正心意为根本。”熊赐履上奏说:“皇上的谕旨洞见及此,可谓得到了千古圣学的心脉相传了。”
圣祖皇帝又吩咐讲官等说:“人心至为灵通,出没没有羁绊,一刻不亲近图书册籍,其心灵未免就会有所旁骛。我在宫中手不释卷,正是由于这个缘故。”于是撰写了《读书贵有恒论》。
《读书贵有恒论》原文及参考译文如下。
《读书贵有恒论》
清・康熙大帝
[古文原文]为学之道,朕既要其本于毋自欺矣。虽然,尤患于始勤而终惰也。盖圣贤入道,非学之难,而有恒之为难。
《书》曰:“为学逊志,务时敏,厥修乃来。”夫虚己受人,勤以励己,则其所修,常若源泉始达,汨汨不已。而必曰时者,则恒之说也。
《诗》曰:“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年夫君子博闻强识,敦行不怠,以故知日广而能日崇。若朝勤而夕懈,进锐而退速,则学弥晦矣,何光明之有?是诗人之言,要亦恒之说也。
人之为学,非好之笃、嗜之深,其势必不能以持久。何则?诗书之气,未克浸淫于性情之内,则离而去之矣,求其学之有成,讵可得哉?
朕自八龄,雅好典籍,无论细旃广厦,讽咏古训,日与讲臣共之,即至銮车帐殿之间,罔废图史,寻味讨论,弗敢畏其艰深而阻焉,弗敢骛于外物而迁焉。盖初终如一日也。
然圣贤理道,至为精微,朕孜孜矻矻,愧仅得其糟粕耳。苟能由是而益加勉焉,庶于学问之途,或尚有所获,但恐志气怠弛,乘于不觉。《书》曰:“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此言克终之不易也。朕用是兢兢焉,以有恒为警云。
(源自《康熙政要》)
[参考译述]做学问的方法,我既要以不欺作为根本,又要以开始勤奋而最终怠惰为大患。这是因为圣贤入道,并非以学为最难,而是以持之以恒为最难。
《尚书》上说:“学习只有谦虚而专心致志,则无时不敏,那么所修之学就会源源不断而来。”谦虚以接受别人,勤奋以激励自己,那么所修之学就会像源泉一样畅达,汩汩长流不断。而一定要说无时不敏,就是持之以恒的说法。
《诗经》上说:“学习当以积渐,日积月累,精进不止,就能达到无比光明的境界。”君子博闻强记,勉力实践,因此知识日益广博,才能日益提高。如果是早晨勤奋而晚上就懈怠,锐意精进就会加速退步,那么学习就会更加晦涩,哪里谈得上无比光明的境界?这是诗人的说法,但关键也是持之以恒的说法。
人们做学问,如果不是非常喜欢甚至深为嗜好,势必不能坚持长久而不懈怠。为什么呢?诗书之气,如果没有浸淫于个人的性情之中,就会离他而去,这样要求其学业有成,怎么可以做到呢?
我从八岁登基以来,就雅好典籍,不要说在广厦细旃(传道授业的场所)之上,讽诵古训,每天与讲官共同探讨,就是到銮舆之中、帷帐殿阁之间,也不荒废研图读史,寻味讨论,不敢因为其内容艰深而心存畏惧有所退缩,不敢因为追求外物而有所变化,从而自始至终犹如一日。
然而圣贤道理,至为精妙,我勤奋不懈,自愧只能得其糟粕罢了。如果能够因此更加勤勉,差不多在学问的道路上,或许还会有所收获,唯恐志气懈怠废弛,于不知不觉间为其所乘。《尚书》上说:“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这句话就是说的善始善终多么不容易。我因此谨慎戒惧,以持之以恒作为警策。
笔者按:
康熙大帝倡导经筵日讲以讲究实效为重,康熙大帝主持的日讲旷日持久,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帝王读经,留下了数百万字的讲义资料。通过长达十五年的日讲学习,康熙大帝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学的思想体系及精神实质有了全面透彻的理解,并吸收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儒家学说的主要思想作为自己制定政策的主要依据。
历史证明,康熙大帝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和治国的理论基石,开创出“康雍干盛世”的局面,被后世学者尊为“千古一帝”。各种史料的记载显示,康熙大帝一生都是勤学不怠,而且手不释卷的习惯横贯一生,是历代帝王中难得的博学多才、文武双全的全能帝王。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既精通传统文化,又涉猎西方科学,既能上马左右开弓,御驾亲征击退噶尔丹,又能治国安邦善于管理,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无论是修习学问,还是修德正己,善言善行,大家都有体会,坚持一时容易,坚持一世不易!真能脚踏实地、努力实践一生,精进不止、勤奋不懈,真的要面临很多的考验呀。康熙大帝的一生给后人以无限的启示,无论做什么都“贵有恒”!读了康熙大帝的《读书贵有恒论》笔者很受触动,将美文分享出来,一来希望读者受益,二来也自勉之,希望自己无论在学问上,还是修身上,都能够善始善终,持之以恒,精进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