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7年7月19日讯】受中共政府监管层资本流出严格管控拖累,中国上半年非金融对外直接投资(ODI)同比近腰斩。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应在总结和反思基础上,适时适当调整和完善对外直接投资领域政策。一旦国际收支状况发生好转,应该及时放松或者减缓一些资本管制措施。
国新国际董事孙鲁军认为,要把握好资本管制的度,对正常合理的资本流出,仍应该开绿灯,否则过度的、不加区别的资本管制会加大市场主体的成本,甚至可能引发市场的恐慌心理,加剧资本外逃的压力。
在他看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的确存在一些虚假投资、转移资产以及非理性投资的状况,但是这些现象不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主流,也不能由于上述情况的存在而否认中国近年来对外直接投资领域取得的成效。
孙鲁军称,“应该及时评估和检讨2016年下半年以来出台的相关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措施,看看是不是有些政策措施出台的稍微有点不妥?”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管涛表示,如果跨境资本有序流动,最终能够实现政府和市场的双赢;最近一段时间随着外汇形势好转,已看到一些窗口指导的措施有松动迹象,现在一些用汇能够更好地得到满足,这个在市场恐慌的情形下是很难实现的。
在去年,中国金融监管层对六类特殊性质的对外投资业务实施规范监管,除非有相关部门批文,否则原则上不予备案或核准;国家外管局则要求资本项下500万美元或以上资金的汇出报其审批,并加大对大型海外并购交易的外汇审查,包括此前已获得外汇额度的交易。
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从去年12月开始,中国非金融对外直接投资额(ODI)连续七个月同比大幅下降,最高降幅达到70.8%,今年1-6月同比下降45.8%;不过6月ODI环比大增65.5%至七个月新高,实现连续第二个月正增长,同比降幅则进一步收窄至11.3%。
过去几年,中国许多企业通过收购欧洲科技公司实现了技术提升和产业升级,并在很多领域拉近了中国和欧洲的差距;海外的电网、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也正成为中国企业的目标。而欧洲科技和基础设施收紧对中国资本的窗口,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无疑是一个较为重大的打击。有企业人士表示,中国或许可以考虑适当放开对外投资,免得错失一些机会。
德国上周成为第一个收紧外资收购规则的欧盟国家,新规将允许德国政府在认为收购可能导致关键技术流落国外的情况下出面阻止。而包括英国和荷兰在内的欧洲国家,也正计划赋予政府干预重要基建设施并购案的权力,并在一段时间内暂停投标,以保护国家安全。
据路透报道,中投研究院副院长陈超称,“这种事确实比较麻烦,我们也遇到过,即便只是做财务投资人,可对方看到你的中资背景就不给批了。如果这些国家限制了,可以考虑去别的国家投资,不过技术还是要加强自主研发,这才是根本。”
陈超曾撰文认为,目前欧盟排外情绪升温,近年来在核能、基础设施、电信等敏感领域主张限制中国资金进入。美国对中国投资的审查也日趋严格,一方面美国担心中国通过国内银行系统为企业海外扩张提供廉价贷款,使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有能力收购其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公司;另一方面,舆论普遍认为中国在美敏感行业的投资可能威胁美国国家安全,必须受到更严格的监督。
“这样的规定确实会对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有影响,对中资企业来说,可能你得把故事讲得更好,来说服别人。”中投副总经理刘珺称。
法兴银行中国经济师姚炜指出,中国需要和欧洲国家加强国家层面的沟通,而当前形势有可能倒逼中国进一步放开国内市场的外资准入,中国可能需要跟这些国家进行更多的双边沟通,也满足他们的一些诉求,欧洲可能一直对中国的市场准入不太满意。
欧企高管和政界人士把对等准入视为关键问题,他们一直在抱怨中国开放程度不够。德国经济部长吉普理斯(Brigitte Zypries)上周在一份声明中说,“我们依然是全球最开放的经济体之一,但我们也需要考虑公平的竞争条件。”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最新发布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称,对外直接投资能够多渠道扩大人民币使用范围,发挥高效的杠杆作用,可以成为人民币国际化重要的助推器。在跨国公司主导国际贸易的新形势下,扩大直接投资可巩固中国贸易地位,并为中资金融机构走出去、发展离岸人民币业务提供市场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