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盛,字仲芳,号椒山,北直隶容城县人,明代著名谏臣,因弹劾严嵩而遇害。杨继盛临刑前作诗
曰:“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古文原文]心为人一身之主,如树之根,如果之蒂,最不可先坏了心。心里若存天理,存公道,行出来,便都是好事,便是君子这边的人。心里若存的是人欲,是私意,虽欲行好事,也有始无终。虽欲外面做好人,也被人看破。如根衰则树枯,蒂坏则果落。故要你休把心坏了。心以思为职。或独坐时,或夜深时,念头一起,则自思曰:这是好念,是恶念?若是好念,便扩充起来,必见之行。若是恶念,便禁止勿思。方行一事,则思之,以为此事合天理不合天理?若是合天理,便行。若是不合天理,便止而勿行。不可为分毫违心害理之事,则上天必保护你,鬼神必加佑你。否则,天地鬼神必不容你。(出自《五种遗规》之《训俗遗规》之《杨椒山遗嘱》)
[参考译文]心是人体的核心,就如树的根、果的蒂,所以做人最要紧的是不能先坏了心。心里要是存有天理、公道,我们做出来的,便会都是好事,便是君子一类的人。心理如果存的是欲望,是自私自利,即使想做好事,也会有始无终。即使想在外面做个好人,也会被人看破。如果树根衰败了,那么树就会枯萎,如果果蒂坏了,那么水果就会掉落。所以,你们不能把心灵给污染了。心的主要职责是思考。人在独自坐着时,或是夜深时,一有念头起来就会自己一个人想:“这是好的念头,还是恶念?”如果是好念头,那么就扩充开来想,定要把这念头变成行动。如果是恶的念头,便要禁止,不要再想。每做一件事情时,就要思考,这件事情是合乎天理还是不合乎天理?如果是合乎天理,便去做。如果是不合天理,便要停下来不要再做。不可做一分一毫违背良心、伤天害理的事,那么上天一定会保护你,鬼神也必定会护佑你。否则,天地鬼神一定不能容纳你。
[史海寻踪]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历史人物,他们谨守道德良知、修心养性、善心善行,在青史中留下了他们的珍贵史料和事迹,激励和启发着后世的芸芸众生。笔者选编以下三则历史故事,同读者分享。
(一)许衡不食梨:“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据《元史・许衡传》记载,许衡是金末元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曾经在盛夏时经过河阳,由于行走路途遥远,天气又热,十分口渴,路上有一棵梨树,众人都争先恐后地去摘梨来吃,许衡独自端正地坐在树下,安然如常。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吃,许衡说:“不是自己拥有的却摘取它,不可以。”
那人说:“现在时局混乱,这棵梨树没有主人了,何必介意。”许衡说:“梨树没有主人,我的心难道也没有主人吗?(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许衡后来迁移到山东,留在了魏州,人们见他道德高尚,逐渐的开始追随他。许衡在魏州呆了三年,听说战乱将要平息,于是又回到了怀州。凡是婚丧娶嫁,他必定要根据礼法,并以此倡导同乡的人如此做,学习的人逐渐多起来。因为家境贫穷,许衡亲自下田耕作,谷物熟了就吃谷物,谷物不熟就吃糠咽菜,处之泰然自若,朗读诗书的声音传到屋子外就如音乐一样优美动听。如果家里财产有余,许衡就把他分给同族人以及贫困的学生。
人们如果有所馈赠,只要有一丝一毫不符合礼义,他就不会接受。(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姚枢曾经被召入京师,就把自己的雪斋让许衡居住,命令留守的人招待他,许衡坚辞不受。庭院中有水果熟透掉到地上,许衡的小孩由此经过,也不斜着眼看就离去,许衡的家人受他感化如此之深。
许衡去世后,四方有学之士都来聚集灵前痛哭,也有远从数千里外赶来痛哭在墓下的人。皇上特赐谥号为“文正”。
(二)杨震拒金:“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据《后汉书・杨震传》记载,东汉名臣杨震直到五十岁时才在州郡任职。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是位贤人,于是举其为茂才,四次升迁后为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他前往郡里路过昌邑时,从前他推举的荆州茂才王密正任昌邑县长,去看望杨震,晚上又送给杨震金十斤。杨震说:“老朋友知道你,你为什么不知道老朋友呢?”王密说:“现在是深夜,没有人会知道。”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呢。”(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惭愧地离开了。
(三)叶存仁退礼:“不畏人知畏己知”
叶存仁是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人,清代官员。河南巡抚叶存仁为官多年,清廉自守。当他告老还乡时,官员们给他送行,但却迟迟不让船起锚。直到明月东升,只见驶来一叶小舟,原来是下属们为他送来的告别礼物,因为怕人知道,所以特地选在夜里送来。叶存仁叫人取来文房四宝,赋诗一首:“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于是,他将礼物全部退还,一毫不取。
结语:“丹心照千古”的杨椒山
本文开头摘录的古文的原始出处为《杨椒山遗嘱》。杨继盛,明代著名谏臣,字仲芳,号椒山。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上疏力劾严嵩“五奸十大罪”,遭诬陷下狱。在狱中备经拷打,终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遇害,年四十。明穆宗即位后,以杨继盛为直谏诸臣之首,追赠太常少卿,谥号“忠愍”,世称“杨忠愍”。后人以其故宅改庙以奉,尊为城隍。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十月,严嵩授意刑部尚书何鳌,将杨继盛与张经、浙江巡抚李天宠、苏松副总兵汤克宽等九人处决,弃尸于市。杨继盛临刑前,将自书年谱交予其子,并作诗曰:“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天下相互涕泣传颂此诗。张氏不久后便殉夫自缢。燕京士民敬而悯之,以杨继盛的故宅改为庙以奉祀,尊为城隍,并以其妻配祀。(《明史・列传九十七》)
《杨椒山遗嘱》就是杨椒山在身处险境、备受酷刑折磨的情境下写的。《五种遗规》的编者是清朝高官、学者陈宏谋,他在介绍《杨椒山遗嘱》时,对杨椒山给予了高度评价:“椒山先生,弹劾奸邪,身蹈不测。于造次颠沛之中,从容暇豫。训诫后人,委曲详尽。足知其至性肫笃,操持坚定,在国在家,无以异也。其所言居家行己之道,字字从天理人情中,体验而出。宁过厚,毋从薄。宁过诚朴,毋涉巧伪。”
大意是,椒山先生,因为弹劾奸邪之人,导致身遭不测。但他在仓促颠沛之中,仍然从容;对后人的训诫,细微详尽。从这些足以看出他是个品性诚恳笃厚之人,他操守坚定,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家,都没有两样。他说的话,无论是居家还是自我修行之道,字字都是从天理人情中体验出来。他为人处世宁愿从厚相待,也不愿薄待他人;宁愿为人诚朴,也不愿虚伪作人。
了解了杨椒山的生平和为人,也许读者们对本文开头摘录的古文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丹心照千古”的杨椒山,他真的是用自己的人生和生命诠释着自己写下的文字!
限于篇幅,笔者没有引用《杨椒山遗嘱》全文,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全文,虽是古文,比较通俗易懂,而且朴实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