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是汉水和渭水的分水岭,也是中国大陆东部的第一高峰。(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太白山,秦岭山脉最高峰,也是青藏高原以东第一高峰,如鹤立鸡群之势冠列秦岭群峰之首。自古以来,太白山就以高、寒、险、奇、富饶、神秘的特点闻名于世、称雄华中。
太白山的名字由来有多种说法。一是因冬夏山顶积雪长白,故名。又据《汉书・地理志》,谓之“太乙山”,据传说为太乙真人修炼之地。而《录异记》载:“金星之精,坠于终南圭峰之西,其精化白石若美玉,时有紫气复之,故名。”大抵是取太白金星之意称为“太白山”的。
《水经注》载:太白山“于诸山最为秀杰,冬夏积雪,望之皓然。”过去,人们以太白山气势岿然,风雨无时,仅在六月盛暑时,始通行人,俗呼“开山”。六月以外,雾雪塞路,人迹罕至,俗称“封山”。
《关中胜迹图志》载:道书云太白山为道家第十一洞天。
祥云袅袅、白雪皑皑的太白山上,苍苍茫茫,高处不胜寒,头顶的繁星闪烁,这里离天庭好近呀!如此神奇的地方往往是神仙的居所和出没的地方。
诗仙李白偶行至此,真的遇到了“披云卧松雪”的世外高人“绿发翁”。既逢真人,诗人长跪于地,希望真人能够传授可以修炼成仙的“宝诀”。
也许是机缘成熟,真人授予诗人炼丹药的口诀,诗人牢记真人的教诲。真人随后神秘消失。诗人感慨万千,决心修行炼丹、得道飞升。
诗仙李白,自“太白”,缘于“太白山”得遇神仙传授修炼秘诀,这难道是巧合吗?多么神妙的机缘呀!
让我们一起随着诗人的妙笔一起来经历诗仙这段神妙的遇仙之旅吧。
《古风五十九首》之其五:
太白何苍苍,星辰上森列。
去天三百里,邈尔与世绝。
中有绿发翁,披云卧松雪。
不笑亦不语,冥栖在岩穴。
我来逢真人,长跪问宝诀。
粲然忽自哂,受以炼药说。
铭骨传其语,竦身已电灭。
仰望不可及,苍然五情热。
吾将营丹砂,永世与人别。
(源自《李太白全集》)
太白山郁郁葱翠,高耸入云,山顶常年积雪,白雪皑皑,繁星在它的头顶森然排列。距离天庭也只有三百里地,邈然与人世间隔绝。山中居住着一位仙人,身披白云朵,卧在古松的白雪上面。不笑不语,默默然然,幽居在岩洞中。“绿发翁”,形容头发乌黑的老人,这里指仙人。古时形容头发乌黑为“绿云”。
我来太白山,有幸遇到了这位真人,我长跪在他的面前,恳切地请求授予修行成仙的宝诀。不笑不语的真人,这时露出了笑容,授予我如何练丹药的宝贵口诀。我刻骨铭心地牢记下他的密诀以后,他就如同闪电一样快速地消失了。道家称“修真得道”或“成仙”之人为“真人”。
一种可望不可及的心绪油然升起,心中难以平静。从现在开始,我要依照他的宝诀练仙丹妙药,希望能够修行得道成仙,永远脱离苦海人间。
此诗的作年不详,有说法认为可能是开元年间首次入京西游太白山时所作。
后世对于李白诗作的解读,说法各异,往往同一诗篇,解读各不相同。
有人认为,李白的仙游诗,是梦境,或者是幻想,或者是酒后的幻觉,或者是逃脱现实的一种浪漫主义情怀。
笔者觉得,为什么不认为李白在诗中描写的是实境呢?为什么不相信李白写的是他真实经历的呢?“修炼”文化,难道不是中国古老而传统的神传文化的一部分吗?而且是精髓的部分?为什么认定诗人是在幻想而不是真正的经历呢?
如果对古人怀着高山仰止的虚心求教的态度,就可以从古人的典籍中看到智慧、真机,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果以俯视的眼光,认为古人不如自己,那么,又怎么可以参透古籍中的玄机呢?
对于现代人作的对古诗的各种诗评,笔者认为,读者们可以作为参考,但可以突破这些解读的框架和观念,而站在传统的角度去理解古人的作品,也许这样您会看的更多、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