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舒平在美国马里兰大学毕业典礼上演讲(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看中国2017年5月26日讯】近日,中国女留学生杨舒平,在美国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 of Maryland)的毕业典礼上,以优秀毕业生代表身份发表演讲,对比了美国“又甜又鲜”的空气和中国令人“每天戴口罩出门”的雾霾,再引申到民主和自由的不同感受,称赞美国而批评了中国,被许多中文媒体、大陆网民和海外华人贴上了“辱华”“美分”、“洗地”、“卖国贼”等标签。在巨大外界压力下,该女生被迫道歉。 然而该风波并未平息。热议中,有人对女孩不依不饶,有人表示同情,有人声明支持。这说明它不仅仅是小女孩一个人的问题,也不仅仅是这一个事件的问题。
自省
在众多看法中,有一种看法对国人来说似乎更有益:小女孩毕业典礼时的话,如果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或视听效果,而有所掺假、有所夸张,那么这个被一些人指责“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言行,是在美国5年大学期间熏陶的呢,还是从小到大在中国培养的呢? 这种修辞手法在我们中国大陆小学、中学、大学的语文、历史和政治教材、新闻报导、工作报告、影视作品中,比比皆是。当掺假和夸张等修辞手法被拿来忽悠我们,为了我们自己而夸夸其谈时,我们很容易感觉相当受用。当用来贬低别人别国、敌人敌国时,我们很容易感觉非常解气。而这一次,当我们习以为常、驾轻就熟的同样修辞手法,反过来赞扬别人别国、敌人敌国,而批评到了我们自己、自家或自国时,我们很多人发现,自己竟然很容易被激怒。 当强烈指责女孩这个个人时,我们还能否想到:她或许正是我们每个人的一面镜子?当指责她时,我们能否同时反省自己,提醒自己以后逐渐减少这种种冲动,去以暴易暴,以狡猾应付谎言,以浮夸稀假大空,以专横响应专制,以欺软平衡怕硬,以民盗对付国贼?
自信
谴责女孩的人群中,除了一味谩骂的,还是有很多讲道理通人情的人。他们中有一种说法比较普遍:女孩讲观点,没问题,听众可以自己判断是否认同该观点。但是她宣扬错误的信息,不可以,因为国外的听众会信任来自于中国的中国人所说的就是事实,并因此做出对中国大陆和大陆中国人不好的判断。 针对这种担忧,我们不妨自己先回答两个问题:
1、外国听众听这个女孩讲话,得出的判断肯定是中国空气污染严重,雾霾严重,中国人经常戴口罩。这和几乎所有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新闻镜头所展示给外国人的事实,有多大出入吗?
我们中国大陆央视已经尽量粉饰的画面中,都可以看到雾霾和口罩,小女孩的几句话就给中国空气污染的国际印象雪上加霜了?反倒是国内亲身感受到雾霾天气的人,群情激昂地否定。可是这种否定也只能给外国人带来对对中国印象的量变改善,让国人聊以自慰,可是对国人自己每个人每天实际面对的污染和对雾霾恶化的担忧,能起到质变改善的积极作用吗? 2、在外国人眼里,是一个中国小女孩更可信?还是中国政府的新闻发言人更可信? 答案如果是前者,即一个非官方的普通人更可信,那么我们海外那么多用吐沫都可以把小女孩淹没的普通华人,我们在海外日日复年年的言行,带给所在国人民对中国对华人的印象,难道可以忽视和轻视嘛?难道还不如小女孩几分钟的一席话更可信吗? 答案如果是后者,即官方喉舌更可信,那么在海外嗓门最大的《环球时报》,为什么如此不自信呢?是对官方不能自信?对全体海外华人不够自信?还是对自己高八度的五音不全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