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余额规模已超7万亿元人民币。(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看中国2017年5月17日讯】(看中国记者李正鑫综合报导)中国金融系统去杠杆正在进行中,中国央行亦在利用货币政策工具试图继续缓解市场波动。据统计,其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余额规模已超7万亿元人民币。经过对比可以发现,中国央行为了避免市场流动性过于紧缩,政策工具余额基本对应已经消失的1万亿美元外汇储备。
在中国资本市场持续振荡调整的情况下,中国央行正通过多个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平稳。Wind资讯统计数据显示,截至5月16日,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工具(OMO、SLF、MLF、PSL)余额规模已达7.075372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其中,截至4月底,SLF(常备借贷便利)余额规模102.72亿元,MLF(中期借贷便利)余额规模4.1083万亿元,PSL(抵押补充贷款)余额规模2.2997万亿元。
同时,针对4月宏观数据解读,市场分化明显,有机构分析数据增速放缓,意味政策拐点或逐步临近。九州证券邓海清分析认为,“经济回落风险增加,监管协调2.0箭在弦上”。研报分析,4月工业增加值出现小幅下滑,反映出严监管可能影响了实体经济,经济对于金融监管“协调性”已经较为迫切。
另有数据显示,截至5月16日,二季度以来,中国央行公开市场累计净投放2,700亿元。而一季度,央行公开市场累计净回笼1.025万亿元,创单季净回笼历史新高。从数据来看,中国央行确保流动性稳定态度明确。
日前,中国央行发布了《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其中,货币乘数为5.29,比上年末高0.27。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7万亿的基础货币,乘以5.29的货币乘数,那就是超过37万亿的信用货币,再算上影子银行的货币创造,市场上的流动性可以用“洪水滔天”来形容。并且这7万亿填补的是消耗1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后,导致外汇占款下降的“窟窿”。
中国货币超发始终是难解之题,因中共体制的特殊性众所周知,例如,其主导的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所带来的高货币增长,即“货币超发”这个因素。虽然因为官方一直在否认这个事情,但无法否认的一个事实是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社会融资增速等都非常高。
中国大陆经济学家许小年4月23日公开表示对经济形势的担忧,他认为一季度经济数据好转的背后有三个原因支撑,第一,货币再次高速增长,“特别是狭义货币M1,数据表明M1增长率从2015年平均5%上涨到了2016年最高点25%”。第二,经过了2014年、2015年的调整,各行各业的库存都处于低位,“比如钢铁的库存、煤炭的库存都处于低位”,因此企业要补库存,这会带来了需求。第三,中央推行的“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其实数据表明杠杆不仅没有去,好象还增加了,去产能行政手段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代价也很高”。
许小年表示,不认为超发货币能解决供给侧结构性问题,不仅不能解决,而且有可能会使得政策制定者产生自满情绪。
另外货币超发也直接刺激着房地产市场。房地产的需求有两种,一种是自住需求,一种是投资需求。事实上,中国大陆房价疯涨的一个重要原因恰恰是货币供应量过多。在货币超发影响下,投资需求无限大的释放在房地产市场。
中国知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也有相同的看法。去年10月,吴敬琏对媒体表示,“要从根源上考虑房价上涨与泡沫的问题,房价飙升、出现泡沫的基本原因在于杠杆率过高,也就是信贷膨胀、货币超发,一只手拼命发货币,另外一只手想按住房价,这是做不到的,一定要研究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