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中学生死亡事件,维稳的警察们(网络图片)
【看中国2017年4月9日讯】搜狗输入法也是与时俱进,太伏中学四字后面不再是紧跟着“杀人案”这个定性词组,而是“学生死亡”这一中性描述。这个改变体现了搜狗对舆论走势的把握,这都发生在泸州市级层面公布了调查报告之后。报告一出,舆论止沸,其效果非同一般。
细看最后的调查报告,其文本值得赞叹。写字创作的崇拜了许多年的非虚构写作,中外皆有范文,但这篇报告侧身其间,也毫不违和。这不是讽刺的,这篇报告其实印证了许多人的想法,赵姓学生的死亡是自杀而不是他杀——但因为沉默螺旋,大家都不做声。
现如今,是可以回头总结一下这次事件。短短七天之内,这件事从爆发到消停,中途达到顶峰,而后回落,是一次非常典型的舆论事件。即使到了最后,关于真相,依旧没有像素级别的呈现及信服,但真实俱在,评说起来也并非没有根据,而且还是值得一评。
这件事的后期,定案的调查报告公布之前,新华社的那个怨妇式文告,在很大程度上释放了克制的情绪。这个报告被点赞了,而对于点赞的点赞又被传播了。时过境迁,再来回头看点赞,应当有所省思。实际上,此事中,并无值得夸耀的部分,点赞过于夸张与虚假。
理由在于,新华社并非是媒体的名义介入,而是以“上级机关”的潜在身份进入现场。它们在泸县受到的待遇,也绝非一般媒体的待遇,而是官场里面惯常见到的欺上瞒下的复写。所以有人高声为新华社点赞,且为媒体达人,实在觉得是误入外宾行列。
进一步说,泸县方面饱受诟病的封锁信息、“突破底限”的做法等,也都是标准化的维稳作业流程。我们可以批评维稳,但不该为具体做法大惊小怪,甚至也没有必要、痴人说梦般为它设定所谓的底线。这种制式维稳,就该是那样。这跟你怎么批评它是两回事。
一个地方发生冲突,官方强力掩盖,移走兴奋源,控制社会面,消除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强力的一个必然要求就是封锁信息——制式维稳的典型特征就是尽量少地释放信息,控制信息节奏,而不是相反。泸县此事,上武警、干部深入社会布控,都是应有之义。
从这个角度来说,泸县县委书记对新华社虚与委蛇,一直没停的删帖,以及控制热度的舆情操控,展露了一个更大范围的维稳模式所能呈现的主要结构,它就是这样运作的。所以,不能因为偶尔的机会就抱以赞赏——但这个可能是压抑太久的病态,可以理解。
那怎么理解这件事中上级官僚的进入时间及角度?泸县做到了标准维稳的所有手段,强度也在可控范围,但没能止住舆论。这种情况下,更高层级接手,提升维稳的层级也是必然,这是维稳责任的交接。当然,这个过程中,也有不顺利的地方。
比如,市委书记与市公安局长的发布会,后者做了一番个人化的倾诉。官方迅疾发现这是一个失误,它刺激了舆论(诸如“你赌咒发誓我也不信”),很快删帖了事,并以单独的定论报告,干净利落地给予舆论,杜绝枝蔓横生。这点说明,制式维稳不相信个人魅力。
当然,这件事的舆论表现很是复杂,真真假假,对媒体及观众的媒体素养提出很高要求。因为没有媒体能进去报道,单薄的信息基础支撑不了信息甄别,所以重心主要集中在评论上——以恶评维稳催生维稳上下级之间变动调节——在这种情况下,唯有赞扬是多余的。
信息公开、行政透明,可以成为评论施压的观点与论据,但清醒的评论者都该知道,这恰恰是制式维稳不愿意交出来的东西。定论报告最后就此做了自我批评,寥寥数语,但这种客气话与喝彩者的美言,都是舆论中的多余部分,千万当不得真。
总之,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而批评的应有之义,就是媒体可以自主出入现场,自主发稿这个最基本的底线能够维护。也是从这个对比角度,当你为制式维稳“制订”所谓并不存在的底线时,也多想想批评(报道)那千疮百孔的底线,恐怕也就喊不出赞美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