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本身怀持的是“不染世间尘埃”的信念,所以并不认同渔翁所言。(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接续〈众人皆醉我独醒!令人印象深刻的对话〉一文。
初读此文,只觉得是一位默默无名的渔翁与大名鼎鼎的屈原在交谈,除此之外,再无其他特殊的。如今再阅,只觉得渔父以“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两句,向屈原展示了他个人的核心概念,以奉劝屈原要懂得顺世而行的道理。
屈原与渔人:值得深思的对话
不过,你可曾想过,作者为何安排一个非文人且以劳动为生的渔人来与被放逐的屈原对话?作者安排身分阶级全然不同的两人对话,让渔父担任劝说人,动机岂不令人猜疑?
郑楚雄在〈为何渔父在中国文学上有特殊位置?〉一文中表示,身分不同的两人却能使用同一水准的语言沟通,渔翁隐然成为了某种人格特征的代言人,不过紧接着郑楚雄又抛出提问:以体力劳动谋生且知识水准低者,能够明白屈原清高孤傲的个性、兼能揭示一种生活路向吗?最后,郑楚雄在讨论了苏轼、张志等文人的作品后,于文末表示:习惯执笔来表达内心思考的文化人,有时面对“倒吊也没有半滴墨水”的平凡人物,居然也会成为被取笑奚落的角色,或对比而成为失败者,甚至成为生活目标的殷监。这体现了社会结构与运作模式所出现的不正常现象,亦令自恃有文化者无法应对。
无论作者的动机如何,屈原与渔人对立的对话,绝对展现出了充分的戏剧张力!渔翁的一番话,孤傲的屈原应该是懂得的,但是屈原与渔翁对圣人的定义绝对是截然不同的。在屈原眼里,渔翁所言的“与世推移”是属于顺应环境的一种生活方式,这压根不符合他自个儿的规矩。所有会沾污染尘的途径,屈原绝对是避而远离的。不然,屈原就不会以“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来回应,甚至还以“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来表明自己一丁点儿都不肯沾染尘埃、不愿屈就的坚决态度。
看屈原回应地如此毅然决然,或许有人会觉得他思绪与行事有些过度“洁癖”了,但这就是某些名扬千百世的古人以实际行为坚持理想,并受到后世敬仰的根本所在了。
每个人活在世上都有自己的一套处事原则,当他人会开始对你提出建言与劝说,那就是与你的某些观念有所不同,互有牴触,若是听进了劝言,而令言行举动有所更改,那就是部分原则仍是介于可以转换的境界。被后人敬称为爱国诗人的屈原,不愿合乎世俗、随波逐流,就是因为他坚持真理的信仰无法移转,才会在没有转圜余地的情况下被放逐在外……
若是屈原穿越时空,来到现今社会中,不知道他是否仍能一如往昔地坚持下去?若是换我们穿越时空,置身于屈原与渔翁的那个场景中,立居于第三立场的我们,又能给予屈原什么样的最佳建议呢?还是说会想认同渔父所言,与之一同劝屈原呢?亦或是想肯定屈原的坚持不懈,给予他赞声与喝采呢?无论现在是否思量出了结论,这真的是立身于世之人都该仔细思索的人生课题!
参考资料
屈原等着;黄寿祺、梅桐生/译注《楚辞》(台北:台湾书房,2008)
郑楚雄〈为何渔父在中国文学上有特殊位置?〉(郑楚雄网页)
《楚辞章句》(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渔父〉(高中国文学习网)
刘向、王逸(维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