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卷四十二《新序》中有这样的记载,“盖德厚者报美,怨大者祸深。故曰,德莫大于仁,而祸莫大于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道德深厚的人一定会获得吉祥美好的回报,与人结怨太多的人,一定会招来深重的祸患。所以说,没有比仁慈更大的美德,没有比苛刻更大的祸患。
很多时候人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生存环境,也无法预测变幻无常的时势,但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只要坚守良知,不做欺心之事,顺应天道,就会立于不败之地,就不会迷失人生的方向。许多古人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一到,一切都报。”善恶有报的天理千百年来一直在史书中不断的书写和印证着,不管你承不承认,相不相信,洋洋洒洒的二十四史中许多地方记载着善恶有报的例证,读中国的二十四史,可以看到有关善恶有报的事例在各个朝代的记录,善恶有报的天理彰显其中。浩繁的史书中,我们择取以下两例来一起鉴析。
范仲淹造福地方百姓 流芳千古 子孙富贵兴盛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盐仓监,负责监督淮盐贮运及转销。西溪濒临黄海之滨,唐时李承修筑的旧海堤因年久失修,多处溃决,海潮倒灌、卤水充斥,淹没良田、毁坏盐灶,人民苦难深重。于是范仲淹上书江淮漕运张纶,痛陈海堤利害,建议沿海筑堤,重修捍海堰。天圣三年(1024年),张纶奏明朝廷,仁宗调范仲淹为兴化县令,全面负责修堰工程。范仲淹征调民众4万多人,重修捍海堰。新堤横跨通、泰、楚三州,全长约200华里,不仅当时人民的生活、耕种和产盐均有了保障,还在后世“捍患御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地人民将所修之堤命名为“范公堤”,遗址迄今犹存。
天圣五年(1027年),范仲淹为母守丧,居应天府。时晏殊为南京留守、知应天府,闻范仲淹有才名,就邀请他到府学任职,执掌应天书院教席。范仲淹主持教务期间,勤勉督学、以身示教、创导时事政论,每当谈论天下大事,辄奋不顾身、慷慨陈词,当时士大夫矫正世风、严以律己、崇尚品德的节操,就是从范仲淹倡导开始的,书院学风亦为之焕然一新,范仲淹声誉日隆。范仲淹曾经用自己的俸禄供养四方游学之士,而自己的儿子却要轮换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却始终泰然处之。
有一年发生了严重的虫灾和旱灾,江、淮、京东这些区域灾情尤其严重。范仲淹请求朝廷派遣官员前往灾区察看灾情,没有得到答复。范仲淹于是就问仁宗说:“宫廷里的人如果半天不吃饭,情形会怎么样呢?”仁宗皇帝显得十分难过,于是派遣范仲淹去安抚江、淮地区的灾民。景祐元年(1034年),苏州久雨霖潦,江湖泛滥,积水不能退,造成良田委弃,农耕失收,黎民困苦,范仲淹出任苏州知州后,根据水性与地理环境,提出开浚昆山、常熟间的“五河”,将积水导流太湖,注入于海的治水计划。范仲淹以“修围、浚河、置闸”为主的治水经画,不但获得时舆的赞扬,还泽被后世,自南宋一直至元、明的两浙职守,都依照这个模式去整治水患。
范仲淹多次因谏被贬谪,梅尧臣曾经作文《灵乌赋》力劝范仲淹少说话、少管闲事、自己逍遥就行。范仲淹回作《灵乌赋》,强调自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尽显为民请命的凛然大节。范仲淹性情刚烈,但外表温和,本性十分孝敬。范仲淹虽然做了大官,但家中用度十分节俭,妻儿的衣服和饭食,仅仅只能自己充饥、御寒。范仲淹对人好施予,在乡族中设置义庄,用以赡养族人。他博爱善施,士大夫大多出自其门下,即使是小巷之人,都能说出他的名字。他死的那天,四面八方凡是听到这一消息的,都替他叹惜。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所至之处都恩爱百姓,邠、庆二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部族,都画上他的像在其生前就来祭祀他。等到他死时,羌部族的首领数百人,像失去父亲一样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默默中是非有定,冥冥内赏罚无私”。范仲淹一生无私为民请命,为百姓造福,他的功绩流芳千古,他的子孙富贵显达,范氏一门有多人在史书中留美名。正所谓,“天道昭明,扶持正直;神灵显赫,庇佑真诚”。范仲淹有四个儿子:范纯佑、范纯仁、范纯礼、范纯粹。范仲淹的四个儿子皆具才德并且显贵,在朝为官;范仲淹的孙辈当中,德才兼备并且显贵为官的也有多人。
《宋史》称赞范氏一门,“论曰: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仲淹初在制中,遗宰相书,极论天下事,他日为政,尽行其言。”历尽将近千年的沧桑,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传颂至今,为历代所推崇。范仲淹积大德而遗福子孙的事迹,也会继续世代流传。
来俊臣罪恶滔天 身死族没“以雪苍生之愤”
来俊臣是武则天执政时臭名昭著的酷吏。因告密获得武则天信任,先后任侍御史、左台御史中丞、司仆少卿,组织数百名无赖专事告密,又设推事院,大兴刑狱,与其党羽朱南山等撰写《罗织经》,制造各种残酷刑具,采取逼供等手段,任意捏造罪状致人死地,大臣、宗室被其枉杀灭族者达数千家。
来俊臣从少年时起就是个诡谲奸诈、反复无常、凶险邪恶的人。天授年中,东平王李续因罪被杀,来俊臣上书告密,得武后召见,奏言前次上告琅笽王李冲谋反的事,被李续扣压。武后认为他忠诚,升官直至侍御史,他去审讯案件,多次使武后满意。武后放纵其惨毒,用以胁制群臣。前后牵连夷灭了一千多族。生平只要有纤微小过,均入狱论死。后来,来俊臣任左台御史中丞,朝内外从此屏息,没有人相互谈话,只以眼睛示意。
来俊臣引荐了侯思止、王弘义、郭弘霸、李仁敬、康日韦、卫遂忠等人,暗中招集无赖之徒上百人,让他们造谣诬蔑公卿,然后秘密告发。每要诬陷一件事,就让好多地方同时告发,调查校核起来,自然不差。当时称这种做法为“罗织”。牒左署说:“案子交给来俊臣或侯思止审查,定能查得结果。”武后相信,诏令在丽景门另设推事院,嘱来俊臣等专门审案。审讯一百件案件,没一件不招供的。王弘义曾戏称丽景门为“例竟门”,意思是入此门的人照例要命尽。来俊臣曾与其党徒朱南山、万国俊撰写《罗织经》一篇,如何布置事状,如何步步审讯,如何令其招供,条贯支节,纲由始末均列得清清楚楚,只要按照办理,没有不成功的。每次大赦令下来,来俊臣一定先把重犯杀了然后宣布诏令。
来俊臣审讯大将军张虔勖、内侍范云仙。张虔勖不堪受屈,到大理徐有功处上诉,来俊臣派卫士乱刀砍死。范云仙自称曾伺奉先帝,来俊臣命人割掉他的舌头,两人均即毕命,以后人人破胆,没人敢说话。綦连耀、刘思礼等人阴结朝士,图谋不轨。明堂尉吉顼将此事告诉来俊臣,辗转牵连,杀了几十族。事后,来俊臣想独揽检举之功,又罗织吉顼的罪状。吉顼十分恐慌,求见武后,自陈心迹,才得免祸。来俊臣诬陷司刑史樊戬,以谋反罪判死刑,樊戬之子到朝廷申诉,有司没有人敢接治这个案子。以致其子当廷剖腹明志。秋官侍郎刘如王睿同情而流泪,来俊臣就上奏说刘如王睿是樊戬的同党。刘如王睿申诉是因年老有眼疾,所以泪流无法控制。审讯结果论处绞刑。武后赦他不死,流放汉州。
来俊臣知道群臣不敢对自己怎么样,于是心里产生了狂妄的念头,常常以石勒自比。他准备诬告太子及庐陵王、南北衙通同谋反,好让他独揽朝政。卫遂忠告发了他的阴谋。以前,来俊臣多次告发武家人、太平公主及张昌宗等人的过错,武后都压下不提。这一次可激怒了武家众人,共同揭发来俊臣的罪恶。
最后来俊臣被诏令在西市斩首。死时年四十七岁。人人都抚额相庆,说:“今天才能把背贴着床安心睡觉了。”大家争着去剜他的眼、摘他的肝、剁他的肉以泄愤,一会儿工夫只剩下一副骨头,又用马践踏其骨,尸骸丝毫都没有留存。家属籍没。据《资治通鉴》记载,太后知天下恶之,乃下制数其罪恶,且曰:“宜加赤族之诛,以雪苍生之愤,可准法籍没家。”来俊臣被处死后,其酷吏党徒皆被流放岭南,延续14年之久的恐怖“酷吏政治”才告结束。
来俊臣害人之时是如此凶狠残忍,其实是自掘坟墓,每做一恶,距离他的灭亡之日就又进一步,越加残酷迫害他人,就可预见他的下场会更加惨烈。“阳间三世,伤天害理皆由你;阴司报应,古往今来放过谁?”“善报、恶报,速报,迟报,岂曰无报?”来俊臣几乎集万恶于一身,他及其同党捏造事实、告密污蔑异己,酷刑逼供、残忍迫害他人,杀人如麻,令人发指,真可谓乌云压顶,黑雾蔽日,满城恐怖,气焰嚣张,真是罪大恶极;然而,黑云无法永远遮蔽太阳,“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人恶人怕天不怕,皇天必惩恶心人”,“多行不义必自毙”,来俊臣以其悲惨结局警示世人,为恶者必败、必遭恶报。
结语
以德立身,才能走向真正的成功。不断的修养自身,保持善念,守住良知,这样的成功才会持久。不逾越道德的底线,常怀善心,与人和善相处,努力耕耘,这样的果实才会甘甜。耍心术、弄权使诈去伤害他人,去挣得所谓的名誉地位,只会为欲望迷失心智,最终失去自我,为欲望所奴役,害人终害己。《菜根谭》有言,“为善不见其益,如草里冬瓜,自应暗长;为恶不见其损,如庭前春雪,当必潜消。”虽然做好事不一定能立即看到什么好处,但是好事的益处就像掩在草里面的冬瓜一样,于不知不觉中长大;做了坏事也许不会立即看出对自己的损害,但它就像春天庭院中的积雪一样,暗地里必然消融。明晓善恶有报的天理,守住道义良知,播种善的种子,这样才会拥有美好的人生,也为自己开创美好的未来。
文献参考及出处
1.脱脱、阿鲁图等,《宋史·卷三百一十四》,元
2.楼钥,《范文正公年谱》,南宋
3.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四·酷吏》,北宋
4.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