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对马的祟奉与祭祀起源很早。民间的“马王爷”是金日磾,原名为日磾,为匈奴休屠王之长子。(图片来源:Unsplash)
今日是农历六月二十三日,是马神圣诞,这是自清代所订定下来的日子。先来说说这种与人类关系亲密的朋友吧。
马勤劳、勇敢、忠诚、高贵、坚毅顽强、奋发有为,在生产、运输、战争等许多方面,都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我国古代,马还是民族生命力和进取心的体现。以马为代表的龙马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因而我国自古就有崇马、敬马、爱马的优良传统。与此传统相适应,在人们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也产生了许多与马有关的习俗。
敬马不忘祭马神
马在历史上为耕战之必备,故中国古代对马的祟奉与祭祀起源很早。《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载,早在周代,官方就规定了祭祀马神的制度。春祭马祖,马祖古人指天驷星,即房星。《孝经说》:“房为龙马”,即古代传说中的瑞马、俊马。故房星为马祖。夏祭先牧,先牧即最早骡化野马之神;秋祭马社,马社是厩中之土示,“阜厩所在,必有神焉。”冬祭马步,马在厩,必存其神,使不为灾,故冬祭马步神。《周礼.夏官.校人》亦说:“校人掌马之政……春祭马祖,执驹;夏祭先牧,颁马攻特;秋祭马社,臧仆;冬祭马步,献马,讲驭夫。”先牧是开始教人养马的神;马社是开始教人用马的神;马步是能给马带来灾害的神。对如此多的马神进行祭祀,一年四季香火不绝,正说明马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异常重要。
历朝历代的祭马
隋制则以四时祭马神。隋炀帝大量七年(611年),设坛祭马祖,命有司祭先牧及马步。唐制以四时祭马神,四时之祭,并于大泽。辽代亦有马神祭典,圣宗统和十六年(998年)五月,祭白马神。宋代以马祖等马神祭典为小祀。图代洪武二年(1369年),帝命筑坛于后湖祭祀马祖、先牧、马社、马步诸神。洪武四年,蜀地明升献良马十匹,帝又命祭祀马祖。明成祖朱校迁都北京,即命在莲花池建马神祠,由官方礼祭。明初养马本是官牧,国家设有太仆寺、行太仆寺、苑马寺和群牧监等机构,专门管理马政,由军队养牧。后则“编民养马”,论户养马,称为“马户”,所养之马瘦或死或末怀上驹,皆受处罚,以致民间的马神祟奉十分盛行,加之官方提倡,马神庙遍布各地。至清代,规定农历六月二十三日为马神祭日,“凡营伍及武职,有马差者,蓄养车马者,均于二十三日以羊祭之。”
民间的“马王爷”
嘉祥武氏墓群石刻中的金日磾(左)与休屠王(右)。(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民间通常祭的马神,名叫“水草马明王”,俗称“马王爷”。马王在教不享黑牲肉,祭品只用羊。传说他是西汉时降汉的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他身高八尺二寸,容貌威严凶猛,汉武帝时官拜马监,后又升为侍中驸马都尉,因其笃实忠诚,深得武帝赏识。民间将他封为马神,或许与他曾担任的职务有关;同时又将他描绘成“四臂三目,狰狞可怖”的样子,因此民间广传“马王爷三只眼”,更使他显得神通广大,凛冽难犯。
这位马神本领大,担负的任务也重。他既是居家保护神,又是行业祖师爷。旧时,养马的、用马的、贩马的以及磨油的、磨面的、做豆腐的等行业,甚至军队,都供奉马神为祖师爷。至于一些与马关系不大的酱园、糕点舖等作坊商店,也将马王爷奉为行业保护神,外行人莫名究竟,或许与他神通广大、乐于助人有关。
对马神的祭祀
对于马神的祭祀,历代官府都制定了一定的规章制度。如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命祭马祖诸神,由太仆寺主持。清代祭马神之风更加兴盛,且分官祭、民祭两种,还规定了祭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三日,凡养马、用马者,均用羊祭祀马神。这种祭祀的广泛性,也使马神庙遍布各地。明代陆容在《菽园杂记》中说:“今北方府州县官凡有马政者,每岁祭马神庙,而主祭者皆不知所祭之神。”从文中可知,有些人还没弄清祭祀何神,就按照习惯到马神庙去祭拜。这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当年祭祀马神的人员之多和普及面之广。
此外,从汉代开始,还将每年农历正月初六定为“马日”。据说这一天,可视天气阴晴占卜出当年养马的兴衰,晴主育,阴主衰。人们都盼望这天天气晴和,以利养马。这天人们要精心喂养马匹,不能打骂、杀戮,以求养马业兴旺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