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气”蜜蜂为蜂巢供暖。(网络图片)
“暖气”蜜蜂供暖
德国维尔茨堡大学研究人员运用红外相机拍摄蜂巢内部景象,观察到“暖气”蜜蜂精准供暖的奇妙现象。
研究人员发现,“暖气”蜜蜂可以通过肌肉运动积蓄热量,把体温提高至44摄氏度,随后爬到蜂巢中的“育儿室”供暖。“育儿室”是蜜蜂幼虫成长发育的巢室。
项目带头人于尔根·陶茨教授说,44摄氏度在理论上足以“煮熟”蜜蜂,但“暖气”蜜蜂却能经受得住考验。
进入“育儿室”的空巢室后,每只“暖气”蜜蜂可通过体温传导向周围巢室的70只幼虫供暖,同时保持整个蜂巢温度适宜,是名副其实的“中央供暖系统”。
根据不同外部温度和蜂巢大小,每个蜂巢中“暖气”蜜蜂数量不定,少则几只,多则成百上千。
掌控分工
温度对蜜蜂影响重大,蜜蜂体温达到大约35摄氏度时才能飞行,孵化期的细微温度差别可以决定幼虫未来“命运”。
“暖气”蜜蜂不仅为蜂巢“育儿室”供暖,还通过精确控制幼虫孵化期温度决定成虫类型,在蜂群中扮演重要角色。
研究人员发现,“育儿室”温度控制在35摄氏度左右时,孵化出的蜜蜂主要负责外出采集花蜜花粉;34摄氏度时孵化出的蜜蜂充当“管家”,负责清理蜂巢、喂养幼虫等。
陶茨说,蜂巢内各类蜜蜂职责不同,如守卫蜂、筑巢蜂、保育蜂、觅食蜂。通过精确控制孵化过程“暖气”蜜蜂使各工种蜜蜂维持在一定数量,确保它们“各司其职”,维系蜂巢这一庞大社会体系的稳定性。
先前研究成果显示,温度对生物成长发育影响重大,孵化期受精卵温度可决定一些物种的性别。
比如,鳄鱼卵在孵化期特定时间段的平均温度决定即将出世小鳄鱼的性别。如果那一时段孵化温度保持在34.5摄氏度以上,孵化出的小鳄鱼为雄性。
拓展新知
蜜蜂属于社会性聚居类昆虫。每个蜂巢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系统,每只蜜蜂扮演不同社会角色,分工合作,确保蜂群生存繁衍。蜜蜂的社会分工高度专业化,这使得蜂群超越了简单的个体集合而成为组织性出众的“超个体”。
陶茨说,养蜂人先前认为“育儿室”内的空巢室没什么用。研究成果表明,这些空巢室对确保蜂群健康作用重大。
另外,先前有人认为蜜蜂幼虫自身能发热,其它蜜蜂进入“育儿室”取暖。研究成果纠正了这一错误认识。
英国养蜂业协会成员戴维·阿斯顿说,以前无法解释蜂巢“育儿室”的空巢室现象,如今陶茨等人的研究提供了一种解释。养蜂人可以更仔细观察蜂巢“育儿室”,有机会观察到正在工作的“暖气”蜜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