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一座高山中的寺庙里,住着一位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有一天庙里的油用完了,老和尚便叫小和尚下山去买油。听话的小和尚赶紧跑下山,买完后,他害怕油会洒掉,小心翼翼的捧著油也不看路,结果回到庙里。老和尚接过碗一看,碗里的油已经洒光了!老和尚摇摇头要小和尚再一次下山去买油,面有难色的小和尚心里好懊恼。老和尚告诉他,不要只盯着油不放,只管自己走好路。结果这次小和尚成功了,碗里的油再没有洒。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无求而自得的道理。当我们患得患失有所求的时候,不但心很累,而且收到的成效并不好。相反,当我们能拿得起放得下时,那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另一番境界了!
心无所执
在与人交往中,只有无求,才能不记不报,没有怨怼;在人生的际遇中,只有无求,才能不记世间得失,洒脱自在。无求,是一种修为,是一种境界。现代人也能意识到,摆正心态做对事,认为淡泊名利、无求而自得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起点。譬如,金钱名利使人追求奋斗,也可使人坠入万丈深渊。所以不把金钱名利看得太重,才能超然物外,活得轻松快乐。
无求而自得,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耽于现实的物欲之中,人往往迷惑不清,愈是执著心愈是紧张,也就看不清事物的本质和事态的走向;而当心中释然时则脱颖而出,常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事情的发展一下子有了更加深刻的见解,也明白了自己应该何去何从,岂不是自得了吗?
无求而自得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人算不如天算”。人生中,我们努力追求的,刻意造就的,往往并不尽人意,“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得失之间往往恍然大悟,原来这才是随其自然和命中注定。中国人常说:“上天有好生之德”,“天无绝人之路”,指上天不会断绝人的出路,把人困死。形容人虽一时处于绝境,但终归可以找到出路。
无求与自得
无求与自得两个词分开来出自班固《汉书•东方朔传》,“无求备于一人之义”和“盖圣人教化如此,欲自得之;自得之,则敏且广矣。”
东方朔论曰:“安可以不务修身乎哉!《诗》云:‘鼓钟于宫,声闻于外。’‘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苟能修身,何患不荣!太公体行仁义,七十有二乃设用于文、武,得信厥说,封于齐,七百岁而不绝。此士所以日夜孳孳,敏行而不敢怠也。辟若鹡鸰,飞且鸣矣。传曰:‘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辍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君子道其常,小人计其功。’《诗》云:‘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故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盖圣人教化如此,欲自得之;自得之,则敏且广矣。”
意思是说:“怎么可以不致力自身的修养呢?《诗经》上说:‘在室内敲钟,声响传到室外。’‘鹤鸣于湖泽的深处,它的声音传到天空。’如果能修养身心,哪裹怕不荣耀!姜太公亲自践行仁义,七十二岁重用于周文王、周武王,得以施展他的建议。受封于齐,七百年而不断绝。姜太公这样的榜样,使后来的士人受到鼓舞,日夜勤学,奋勉力行而不敢懈怠。就像鹏鸰乌鹡鸰鸟又飞又叫。古书上说:‘天不因为人怕冷就停止冬天,地不因为人厌恶险峻就停止广大,君子不因为小人喧闹反对就改变他的品行。’‘天地有一定的运行规律,君子有恒久的德行;君子有正当的道路,小人计较自己的私利。’
“《诗经》上说:‘礼义没有差错,为什么害怕人们议论?所以说:‘水清到极点就没有鱼,人太苛求就没有伙伴,冠冕前悬垂着旒,用来遮蔽视緵;以黄色丝绵塞住耳朵,用来降低听觉。眼睛明亮还有看不见的东西,耳朵聪灵也有听不到的声响,嘉奖大德,赦免小过,不要苛求一个人的仁义完备无缺。弯曲的就应当使他直,应该让他自己得到它;使他宽舒,应该让他自己去求取;揆情度理,应该让他自己去探索。大概圣人的教化就是这样,想要通过自己的探索寻求而得到它。自己探求得之,就会聪敏而且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