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6年03月25日讯】人民币波动正在令全球市场眉头紧锁,这已不是今年的第一次。
过去几个月中国当局花费大量精力耐心解释,人民币与美元的长期挂钩已成为历史,今后人民币的管理将参照由13种货币组成的贸易加权货币篮子。
面对市场对人民币汇率改革存在的普遍困惑,中国央行(PBoC)行长周小川2月中旬作出了详细说明,他表示保持一篮子汇率的“基本稳定”,将是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主基调”。
他同时表示:“实施这种形成机制的结果,将是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的汇率的稳定性不断增强,而人民币对美元的双向波动则会有所加大。”
这一切令人民币新汇率形成机制引入以来的人民币波动有些令人费解。
如图所示,今年到目前为止,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基本持平,但对一篮子货币汇率却下跌2.9%,跌至2014年11月以来最低水平。
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首席亚洲经济学家马克•威廉姆斯(Mark Williams)表示:“如果持续如此,就会动摇中国央行的说法,即人民币正保持‘基本稳定’。”他表示自去年12月首次宣布人民币汇率参考一篮子货币以来,中国有关部门对人民币一直“管理不善”。
威廉姆斯表示:“去年12月他们曾隐晦地声明正在参考一篮子货币管理人民币汇率,这成为全球市场恐慌的诱发因素之一。而他们的反应是锁定人民币对美元的波动,这与12月的声明正相悖。”
他认为中国央行利用了美元全线走弱时期让人民币下滑,此举鲜少引起注意,因为大部分注意力仍集中于人民币兑美元的双边汇率。
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亚洲外汇策略负责人罗伯特•米尼金(Robert Minikin)认为,人民币在贸易加权基础上走弱至少在部分上是“战术性的”,这是考虑到如果当美联储(Fed)开始再次加息,美元预计会重新走强。
在美元较疲软的现阶段,通过选择不让人民币对美元走强——如果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持稳,就会导致人民币对美元走强——中国央行正为人民币留出更大空间,未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跟随美元上涨,而不会失去太多竞争力。
米尼金的观点源于他的一个看法,即中国实际上在沿着一条“中间路线”航行,它介于维持稳定的贸易加权汇率与维持稳定的兑美元汇率之间。
他表示:“如果美元汇率出现大幅波动,他们将以某种方式把它反映到人民币中间价上,但又不会完全阻止它传导至贸易加权汇率。”
米尼金说:“我认为人民币汇率机制仍处于过渡期。这些举动还体现不出他们已经直接跳跃到参考一篮子货币管理人民币汇率。”他认为考虑到全球市场继续执迷于人民币兑美元双边汇率,这一过渡期可能会持续数年。
事实上,中国当局一直表示,虽然他们希望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基本稳定,但这并不意味着要牢牢挂钩。
相反,人民币的波动应反映出“实体经济”中“市场的供求变化”(“投机者”活动引起的供求变化不计算在内)。
汇丰(HSBC)外汇研究主管戴维•布卢姆(David Bloom)认为,人民币近期波动确实反映出其汇率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正朝着更市场化的方向过渡,同时反映出中国当局希望在交易者心中建立更多不确定性。
布卢姆说:“不要以为他们会对(人民币汇率)进行微管理。他们会让我们一直猜来猜去,而这正是我们在金融市场里不得不做的事。”
尽管如此,米尼金还是认为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指数“很可能”最终落在100左右,目前为98.05。
100是2014年12月31日人民币收盘时的水平,当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为这是以贸易加权计人民币的公允价值。
但是,考虑到人民币波动给全球市场造成的不确定性,米尼金认为北京方面应采取更明确的外汇制度,以避免产生任何误解。
他满怀希望地说:“新加坡已经采取了更加明确的制度,允许贸易加权汇率围绕轴心点有2%的波动,这正是我们可能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