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图片)
香港游最近“火”得不行。先有黑龙江游客因低价团强制购物起冲突,命丧红勘;后又有成都许先生花2万多在香港买了9颗“皇帝果”,而这玩意实为普通中药材,内地1斤不过20元。
去香港,要想在购物上获得舒心的感觉,一是别报低价团;二是别轻信商家任何关于中药材、海味的宣传。
其实,去香港旅游,知道一些简单常识即可避免利益受损。
先说跟团游。香港寸土寸金,九龙尖沙咀稍微像样点的酒店,也要500港币起价,一顿便饭50港币也不奇怪,所以,几百元甚至零团费就能游香港,这是不可能的,当然要通过购物“补回来”。
这里的猫腻,相信大部分人都知,但为什么还是有人报呢?因为正常人都有搭便车的心理,“别人多买我少买,相当于别人补贴我游了香港,等于赚了”、“我坚持不买,对方也不敢把我怎样,最多脸色难看点”。这也怨不得游客,既然你设置了模棱两可的规则,有便宜我为什么不占?但问题在于,游客与导语间的这种博弈是没规则可循的,而且大多数香港本地导游也属“屌丝阶层”,游客不购物,搞不好还倒贴钱,情绪一上来,极易擦枪走火。
有时,导游也不怕和你闹,闹得游客报了警,不欢而散,他还可以找到负责组团的中介,以此为由拒付“人头费”。
香港旅游业的确应检讨,有业界权威人士估计,除自由行,港澳游市场超8成份额,都被“零负团费”占据,这种不健康的发展模式,损害香港形象,迟早出恶果。
再说自由行。其实,香港政府购物环境是很好的,美国有线新闻网评出的世界十佳购物圣地,香港排名第6,一般来说,大商场、正规连锁店基本都“童叟无欺”,这里面大部分服务生态度是很好的。
但坏就坏在一些街头小店。过去,奸商喜兜售假表,或高价卖电器,这些人不少被黑帮控制,尔冬升《旺角黑夜》开场,即描述帮派因向游客兜售假表而起冲突的情景。现在,电器价格透明了,不容易忽悠了,于是转向了另两类商品——中药材、海味。
九龙西街头,到处可见中药房,店招上有个硕大的“药”字,检索媒体报道和网友投诉记录可发现,这里不少店都欺诈顾客,文章开头的许先生,即是买中药被骗。
港人喜食海味,这种经干燥脱水处理的海产品,据说有很多营养(其实多未得到营养学证实),是消费欺诈高发领域。数据为证,香港消费者委员会2014年初公布,2013年,光有关花胶的投诉,就有73例。且基本都涉及不良销售手法,一是将平价货贵卖,二是不说请计价单位。
不管是中药还是海味,诈骗方式都相似。
先是殷勤推荐各种商品,讲它对身体的好处,可以“大补”,但往往价签上不写计价单位,顾客问到时含糊其辞,常见话术是,“我们香港1斤是16两,价钱是xxx元”,让你误以为xxx元是一斤的价格,也有的商家会直接骗你“xxx元一斤”,可一旦顾客说买便翻脸不认人,硬说刚讲的是“两”。(古人用的秤16两为一斤,所以“半斤八两”用于形容同一个事物)
总之,一旦顾客说买,或仅仅有了买的意向,商家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开始加工、称重,再告诉你其实是按两算,开出一个天价数字。等到你反应过来强烈质疑,却木已成舟,这时商家红、白脸齐上阵,或假惺惺地说“可送你6两”,或直接“目露凶光”。
为什么奸商爱利用这两种商品呢?
一是文化相通,华人信中医、好滋补,这就有了沟通的基础;二是受文化传播影响,香港的食药材披上了更多神奇色彩,在TVB剧中,几乎每剧都有熬花胶汤(花胶其实就是干燥后的鱼肚)的情节,或许受强势文化传播影响,很多大陆人去香港旅游,也喜欢给亲朋好友带点,觉得在香港买的更大上,其实压根不是,好多药材在香港就是换了个名字,比如许先生买的“皇帝果”,其实就是“西青果”,不是啥罕见玩意儿;三是此类产品的价值不易一眼就鉴别,也没法网上查价,你说网上这玩意儿10元一斤,我可以说我店里来自xxxxx深山,品种好,没法比。
总之,去香港,要想在购物上获得舒心的感觉,一是别报低价团,不要抱侥幸心理,不要把自己的命运交付给不确定的博弈规则;二是别轻信商家任何关于中药材、海味的宣传。
责任编辑:芷微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