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德行善、顺应天意的人,天必佑之。(摄影:贯明)
古人感戴上天造就和覆载之恩,秉圣贤传承下来的教诲,以追求道行为先,认为重德行善、顺应天意的人是有福的。古之圣贤、君子通达道理,安于天命,千言万语都是要教人行善,明辨是非善恶,在道德实践活动中去恶从善,鼓舞人们追求真理,留下了许多引导世人向善的励志格言。
求道为先
志于道。中国传统文化讲“敬天知命”,儒、释、道三家学说将天人合一理念深植人心。例如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求道”就是追求真理,指出读书人是为追求圣道,要卫道弘道,使道常在世间。孔子又说:“道不可须臾离,可离非道也”,指道不可片刻离开,道与生命生活是息息相关的;道如果可以离开,它就不是真道。可见圣人追求道的心是何等的迫切,何等的看重。孔子还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君子心中有道,便有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心怀天下,其一言一行都有很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能够影响社会、善化他人。孟子说:“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循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已随之”。
善福恶祸
善恶有报。善者获福,恶者招祸,天理昭彰,丝毫无差。有人因一念的诚善,就暗中蒙神赐福;有人因一念的邪恶,就明显遭天谴罚。佛家中讲:“种如是因,得如是果;一切唯心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道家中讲:“祸福无门,惟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所以人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至,而凶神已随之。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儒家中也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孔子说:“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尚书》中说:“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作善自福生,作恶自灾生。福在积善,祸在积恶”。
劝善戒恶。《楚书》中说:“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古人认为善是社会祥和太平的根源,而恶则是社会灾难的根源。因此人们以道义衡量,即知道怎样的行为是道德或不道德的,然后在行动上自觉地行善去恶,坚定道德意志。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君子为善若水,拥之可以在山,激之可以过颡,能方能圆,委曲随形。故君子能柔而不弱,能强而不刚,如水之性也。天下柔弱莫过于水,是以柔弱胜刚强”。孔子说:“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易》中说:“出其言善,则千里应之;出言不善,则千里违之”。唐太宗御制榜文中说:“乾坤浩大,日月照鉴分明;宇宙宽洪,天地不容奸党。使心用术,果报只在今生;善布浅求,获福休言后世”。行善是得到源远流长的福报的根源。
修身改过
彰显善德。古人认为,修身是在独立世界的生命中每个人应有的严肃,此乃人的心性。孔子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贡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循焉”;朱熹说:“迁善当如风之速,改过当如雷之烈”,人孰无过,有了过失能够改,就是善莫大焉啊。孟子提出做人要坚守人的良知良能,“良知”是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捍卫真理、道德的勇气及不为任何阴暗势力所收买。孟子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任何环境中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和良知,才能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祚于人”。
古语说:“择善固执,惟日孜孜”,若要择善,必先知善,道德和信仰就是扬善弃恶的力量,我国传统文化是神传给人的,给人指明精神回归、淳德归道之路,其目的和意义在于引导人们以道德水准衡量一切事物,以正确的态度认识“善”与“恶”、“正”与“邪”这些原则性问题,能够择善而从,志坚行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