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是宋朝人,宋朝上流社会在喝茶方式上进行改革,把煮茶改成了点茶:想喝茶,先碾茶,把茶叶或者茶砖烤干,碾细,碾成茶粉,放到碗里,再煮一壶滚水,往茶碗里浇,一边浇一边搅,搅匀以后,端起茶碗轻啜慢咽,连茶水带茶末一块儿往肚子里灌。
煮茶比较容易。找一个灶台,找一口铁锅,铁锅架到灶台上,锅里添水,锅下生火,煮到第一滚,开始放茶叶,再煮上一滚,赶紧停火。这时候,舀一勺茶汤,尝尝味道,如果有涩味,证明水质达不到要求,加点儿盐,把涩味压下去。当然也可以再加别的东西,例如花椒、胡椒、丁香、龙脑、陈皮、核桃、芝麻、大枣……根据个人口味酌情添加。
当然,调料加得越多,茶叶本来的味道就越不明显,所以茶圣陆羽建议只加盐,不加其他任何调料。
点茶比较难。
点茶使用的器具——汤瓶
宋朝人点茶,不用铁锅烧水,只用汤瓶烧水。汤瓶其实不是瓶,而是带有提梁和细嘴的壶。这种壶有大有小,大的能烧三斤水,小的能烧一斤水。材质也不一样,有金壶,有银壶,有铜壶,有铁壶,有锡壶,有瓷壶,有砂壶。
宋朝人点茶,不用铁锅烧水,只用汤瓶烧水。(图片来源:公用领域)
宋徽宗喜欢用“金汤瓶”,即金壶。大奸臣蔡京的伯父蔡襄(北宋大臣,最著名的书法家,其书法被岳飞的孙子岳珂评为“本朝第一”)也喜欢用金壶,其《茶录》有言:“汤瓶要小,黄金为上。”意思是说烧水点茶的壶要小一些,装一斤水就足够了,最好用黄金打造。至于为什么非用黄金,蔡襄和宋徽宗都没有给出解释,估计是因为黄金的物理性质最稳定,不会生銹,不会结水垢,另外还显得特别阔气吧。
金壶太贵重,一般的士大夫用不起,普通老百姓更加用不起,他们只能用银壶、铜壶、铁壶和锡壶。银壶和锡壶不耐高温,假如炭火过猛,壶底会烧穿;铁壶呢,又容易生銹,故此铜壶在宋朝茶艺界呼风唤雨、独树一帜。假如您多读宋朝话本,可以留心一下话本里描写的茶具材质,“铜汤瓶”在酒店、饭店、妓院、私塾、早市俯拾皆是。
宋朝瓷器很有名气,紫砂工艺也基本成熟,但是瓷壶和紫砂壶在当时并不受欢迎。倒是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的儿子朱权经过反复试验之后,发现瓷壶和紫砂壶既能拿来泡茶,也能拿来烧水,比以上各种金属汤瓶卫生得多。朱权让匠人加工了一批“瓷汤瓶”,半尺来高,壶底很薄,壶腹很大,壶口很短,壶嘴很长,壶肩有提梁,提梁上裹着棉布,点茶的时候不会把手烫伤。
烧水器具——燎子
不管用什么材质的汤瓶烧水,都得配上“燎子”。燎子是一个金属支架,三足鼎立,上有铁圈。烧水的时候,在支架底下生著炭火,将汤瓶套入铁圈,火光熊熊,火舌舔著汤瓶的屁股,一会儿水就开了。
听声辨水
前面说过,汤瓶是壶,壶身不能透光(金属汤瓶和瓷汤瓶均不透光),水开与否从外面看不见,只能听声。嗡嗡嗡,嗡嗡嗡,汤瓶里发出蚊鸣,说明水热了;沙沙沙,沙沙沙,汤瓶里发出雨声,说明水快开了;呼噜噜,呼噜噜,既像雷声,又像打鼾,嗯,水开了。水一开,赶紧把汤瓶从燎子上取下来,赶紧往茶碗里浇水点茶。此之谓“听声辨水”,是宋朝茶人的一项基本功。
责任编辑:予欣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