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5年08月13日讯】艾未未最近在《南德意志报》的专访中发表的言论在反体制阵营中引起了批评,涉及到两个政治是否正确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对于艾未未明显软化了对当局的政治立场该不该批评?我认同这样一种观点:站在批判中国现体制的政治立场上,对于艾未未改变对当局政治态度的个人选择,没有什么好批评的。这不仅是因为他的这种转变完全有可能出于无奈,而且,即便他的转变完全出于真诚的认知,也不应该被批评。艾未未放弃反抗中国当局侵犯人权的“偶像”角色,是应该得到尊重的个人选择。这里不存在所谓“背叛”的问题。我相信对中国现体制持批判态度的多数人都有这样一个共识,那就是中国早就该摒弃那种非黑即白,势不两立的政治哲学,否则,中国不可能找到通往法治和民主的出路。
基于这样的认识,很难说艾未选择缓和与当局的对抗就一定对中国的进步事业是坏事。因为我们现在并不清楚下一步艾未未会如何做。基于同样的道理,我也不能同意这样一种看法,那就是艾未未今天选择温和立场,就意味著他过去的激烈做法是完全错误的。那种认为如果艾未未过去不对当局的劣行以“强刺激”的行为艺术手段进行揭露和批评,中国会比今天更好的逻辑是完全不能成立的。中国大量的腐败和侵犯底层民众基本权利的现象,绝不是被批评刺激出来的。艾未未让世界看到了更多中国的丑恶,有助于增加中国的变革压力,这是毫无疑义的,他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个人牺牲和代价,是应该得到进步力量承认和尊敬的。
第二个问题,艾未未出国后发表的一些政治言论该不该批评?我认为他的一些讲话是该批评的。这不仅是为了坚持批判现体制的政治立场,更是为了坚持一种具有超越性的政治伦理。因为在今天的中国,后者可能比前者更重要。
艾未未的讲话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表达方式上,对那些曾经支持他、同情他的人,尤其是对那些为了坚持自己的政治权利而仍在被当局迫害的人,构成了情感伤害。如果说,艾未未对当局政治态度的转变会令过去的同道者不高兴是不可避免的,但有些情感伤害却并非不可避免。艾未未完全有机会,也应该对那些正在受到迫害的律师们表达理解和敬意,这并不妨碍他表达他对中国的政治局势已经有了不同的看法和态度,但他并没有这样做。
从艾未未讲话的内容看,艾未未接受了这样一种逻辑,中国的秩序非常脆弱,现在大家都不应该拆台,而应该补台。如果你没有建设性的意见,就不要去谈问题。我认同中国的秩序非常脆弱的判断,但由此就推出只能补台不能拆台的逻辑,并不现实,也未必合理。
所谓不现实,就是说永远都会有拆台的人,所谓未必合理,就是说革命和造反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是有道理的,不仅难以避免,而且有进步意义。
革命情绪的迅速增长是当下中国的实情,我尊重那些试图阻止革命发生的人的努力,但我怀疑中国能否避免革命再次发生。我坚信,用羞辱,侮辱和恐吓的方式对待政治异见阻止不了革命,而只能催生破坏性极大的革命。我相信,或者我希望,中国在经济和技术上的进步已经为改造中国劣质的政治文化带来可能。尊重你的政治对手,尊重政治异见者,或许已经不能阻止一场革命的发生,却有可能带来一场“光荣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