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5年06月20日讯】一大早上微博,最热门的话题某跑男出轨,满屏皆是各种八卦和内幕。在窥探和围观中一个高潮接着另一个高潮......
记得很多年前,读到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里面这样一段话:“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其时,我即拍案叫绝,深以为然。若干年过去了,娱乐的风暴没有平息的症状,相反,更加狂躁地弥漫在中国的大地上。
看看当今重拍的那几部四大名著,在《西游记》中让孙悟空爱上了唐僧,六小龄童就在前两天接受采访时表示,他接受不了孙悟空和白骨精谈恋爱。在三国《赤壁》中让曹操、周瑜玩起了“三角恋”,在《红楼梦》中让黛玉“裸死”了……再放眼现在的电视节目,娱乐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各种婚恋节目、情感节目,无不充斥着弄虚造假,以及对金钱、名利赤裸裸的追捧。娱乐能够带来收视率、收视率带来广告,广告就能带来利润。在逐利的怪圈中,电视娱乐节目心甘情愿滑向娱乐至死的泥潭:嘉宾身份造假、自我炒作、言论低俗、恶意嘲讽……彻底沦为了三流编剧。
如今的人们,被禁锢在各种显示器面前,电视和电脑的发明让已将政治、新闻、教育乃至整个世界变成了一场喧哗缤纷的“杂耍”,你方唱罢我登场。哪怕播了一段可怕的新闻,接下来一条赏心悦目的广告就会让你把那事儿全忘了。这样就可以理解911撞楼、伊拉克战争直播为什么也不怎么激动人心了,比这更刺激的画面我们几乎天天见。所有严肃的话题、思考、问题都被用娱乐化的方式分解消除了,这是个娱乐化的时代,人人都要求别太累,轻松愉快赏心悦目就成。
今天我们通过电视,能够知道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事情和刚刚发生的事情,然而,其中绝大部分事情都跟我们毫无关联。所获得的大量信息,既不能回答我们的任何问题,也不需要我们回答什么问题。看电视新闻就像看万花筒,好不好看,刺不刺激,娱乐性很充分。画面在不相干的新闻之间相互切换,看过之后,几乎不留下任何印象。在电视上无论有多么恐怖的天灾,多么残忍的人祸,多么荒诞的故事,只要你轻轻一按遥控器或鼠标,一切便消失得干干净净。我们离图像越近,那我们离意义就越远。教育学教孙云晓在一本书里发表了一个研究结果:儿童接触报纸、杂志,特别是书籍越多,他的道德得分就越高;如果他接触的电视、录像、游戏机频率越高,那么他的道德得分就越低。一个叫奥尔兹的美国人曾经在上个世纪50年代做过这样的实验:把小白鼠放在透明的箱子中间,一头放食物,一头是一个能刺激下丘脑“快乐中枢”的电键。在一次小白鼠吃饱喝足后偶然接触了电键,它体会到了从未有过的、直接的、极乐的刺激,从此便欲罢不能。它一直踩在电键上,一遍一遍感受着快乐,持续了近20个小时……是的,最后它死了,死在了食物旁,死在了快乐里。
这是一个麻木冷漠的时代,别人的不幸只要与我无关就万事大吉;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超过千字的文字都嫌太长,读纸质书更是一种奢侈;这也是一个嘈杂的时代,每个人都在诉说,却不再愿意倾听……社会共识便成了一个最奢侈与昂贵的概念。如此众声喧哗,千人千声的时代,人的精神再不可能振奋,没有一个理想可以再激荡天下人心。反倒是,人的精神最大程度颓靡,人性的、小众的、微弱的、甚至是,贪婪的欲望,都被激活出来。
在有关高官的腐败案件报道中亦能看到,对涉案的主角粉色情事的兴趣远远超过对案件本身的关注,对绯闻男女主角糜烂关系探索的详细程度亦远远超过对引发案件体制机制根源的剖析和警示建议。很显然,当批评被娱乐所替代,就必然缺乏严肃性、严谨性和应有的审慎,那这样的批评就会变得可疑,也许这样能迅速激发人们的参与热情,但当批评变成娱乐八卦,它就失去了批评应有的价值。而当批评对被批评者已经无用,或者可有可无之时,批评的唯一用途就是,必然会走向非专业化和娱乐化,以充当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让老百姓恨得牙痒痒的同时更加无可奈何。
一百多年前,无数仁人志士为了追求真理、荣誉和自由,抛头舍命,义无反顾,在历史卷轴上留下了不朽姿态。不知道一百多年以后的人们,将如何看待我们这个娱乐致死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