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当了妈妈以后,能经常回娘家找妈妈、享受当女儿的幸福,很让人羡慕,然而如果一个妈妈需要频繁的回娘家“充电”,可能是对自己的母性没有信心。
现代夫妻的教养后援部队,除了传统选项“公婆”之外,愈来愈多人倚赖娘家的支援。有些年轻妈妈说,当了妈妈之后,发现更离不开自己的娘家。这些年轻夫妻不是独立成人后再回去照顾老爸爸、孝顺老妈妈,而是回娘家继续接受母亲的滋养、做接收端,这是一个心理学上经常被探讨的“母性”议题。
过去一、二十年当文明不断进展时,社会比较强调女性不要一直牺牲自我,要跟男性一样追求逻辑、权利、理性、报酬跟竞争。这基本上是对的,但我认为女性在发展追求这些东西时,代价不应该是抛弃母性。女性拥有很多天生的母性,一些可以照顾滋养他人的能力,但现代女性追求自我的同时,有些人会把本来的女性特质切割掉,去交换跟男人一样的东西,这点在当妈妈以后会被挑战得很严重。
许多年轻妈妈的心情是这样:小孩在肚子里长大的那十个月,自己变得脑筋糊里糊涂、变笨、掉头发,行动迟缓还变丑,整个身心状态都改变,自然就是没办法在职场上冲得那么快;接着小孩出生后,又急迫的想要去母亲那里得到更多滋养。其实很多时候,年轻妈妈是感觉自己母性不足,感觉一直被小孩、被家庭掏空,好像奶水不够,必须回去妈妈那里补充一点。
老是找妈妈帮忙,其实是恐惧
有一个刚怀孕的女性分享,她只要熬过十个月把孩子生出来,就可以赶快丢给她妈妈;然后她要等这个小孩三、四个月大,已经有基本生活规范的时候,才考虑接回来。她用一种很解放的态度说:“身边都流行这种观念。”我觉得这观念没什么不对,但身为心理医师,我要跟她探讨的是:“为什么你选择这样的方式,你内心真正想法是什么?”
结果她有很大的恐惧。她不相信小孩整天跟着她有办法平安长大,她一定会不断犯错:洗澡会溜手把小孩的头摔一个大洞;不知道怎么控制牛奶的温度跟消毒;如果小孩有情绪跟生活规范问题时,不知道怎么教……这一切她觉得妈妈应该都很拿手,而且妈妈也会很开心要帮忙照顾小孩。
重点不是她有没有权利把小孩送给母亲带,而是她对自己的母性没有信心,她没办法使用跟发挥自己的母性,这点对她来说是深沉的恐惧跟缺憾。对这样的夫妻有深刻的同理(或说同情),因为他们接收爱跟滋养的时间不够,他们本身可能很优秀,但是还没当够小孩,就太快变成了大人。这点在男性身上也会出现,男性也有内在母性,也会有缺乏的状况,都会间接延伸成为夫妻问题。所以我们会看到太太一直找娘家,她摆明不信任婆家或先生;也会有先生一直挖婆家东西,或者强迫太太去倚赖娘家的例子,“你怎么不回娘家要钱呢?你快去找你妈来帮忙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