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圣祖康熙皇帝。(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几千年来,神州大地留下了令人惊叹的人文奇观。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医学科技等领域,都出现了超前的景象,也出现了许多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奥秘。
古人发明的易经、针灸、天文历法、衡量制、九九乘法表等等,让华夏子孙一使用就是几千年。基于德的古代教育不仅超前,还具有远大的胸怀,令现代教育都难以望其项背。
古时的“教育”有两层涵义:“教”是“长善救失”,“育”则是“养子使作善也”。现代人认为把子女养大,称做“育”。其实,“育”的正解是顺着善良的方向,将孩子教育成一个更好的人,不至于危害邻里与社会。所以《三字经》中有“首孝悌,次见闻”,教育子女首先得要培养他们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谦卑恭顺及有礼有节的处世态度,然后再教授其知识和见闻。
康熙帝教子同样秉承著古朴的教育原则,以仁孝的身教、言教为皇子以至后世,树立了典范。
康熙大帝不仅建立诸多伟大功勋,同时还践行孝德,为后世留下“以仁孝治天下”的美谈。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康熙帝祖母孝庄太后突染沉疴,群医束手无策。康熙帝得知上古“承帝事”中有“请福续寿”的说法,意思是具有万福万寿的真命天子,能够向上天“请福续寿”。
于是,康熙帝在沐浴斋戒三日后,精选一只刻有“赐福苍生”的金字毛笔,一气呵成地写下一个硕大的“福”字,并以“康熙御笔之宝”印玺加顶,取意“鸿运当头,福星高照,镇天下所有妖邪”。患病的孝庄太后得到这个“福”字之后,身体转安。
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冬,七十五岁的孝庄太皇太后病重。时年三十四岁的康熙帝率领王公大臣自乾清宫步行至天坛祭祀。康熙帝跪地祈求上苍:愿减去自己的寿命作为交换,只期望祖母转危为安。
由于康熙帝的生母在他十岁时去世,因此康熙帝由嫡母孝惠皇太后抚养长大。从康熙四十九年开始,每年夏季,康熙帝都奉皇太后赴承德避暑。孝惠皇太后抵达时,康熙帝不顾自身疾病,亲率众皇子及王公大臣,前往避暑山庄正门跪迎。康熙帝留下的训言中,就有“体贴君亲,忠出至诚”,要以无微不至的诚恳诚意,孝养亲恩。
康熙帝的深厚仁心,不仅上对祖母、嫡母尊敬恭顺,下对皇子严慈,有情有义,又不乏原则。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六月,康熙帝出巡塞外。离京不久,就接到太医院的奏报,获悉四阿哥胤禛身染痢疾。康熙帝立刻回銮,疾驰一昼夜抵达京城。康熙帝守在胤禛身边,精心为其调治,直到他的病情好转后,康熙帝才放心离京,到塞外巡狩。
四十七年八月,跟随康熙帝在塞外出巡的十八阿哥允祄突然患病,康熙帝十分焦虑,日夜将年仅八岁的允祄抱在怀中守护。当允祄病情好转后,康熙帝给留京皇子用满文朱批的奏章中写到:“十八阿哥大好”,“朕一年老之人,仿佛获得新生。”
康熙帝外出巡守前,必定会挑选皇子留守京师,并分两班,轮流值守紫禁城与畅春园。皇子在宫内一律讲满语,同康熙帝之间的奏折书信,必须得用满文亲笔书写。除留守的皇子外,其他皇子即使年仅七、八岁,也得要跟随康熙帝出巡塞外。出巡期间,大臣向康熙帝奏报部院要务之时,还需要禀报留守皇子。康熙帝一旦发现皇子理政有错,一定会追查到底,从不姑息。诚亲王允祉、雍亲王胤禛等皇子,都曾因此受到严厉的斥责。
因为康熙帝将仁心看得极其重要,所以当他看到皇太子允礽,对生命陷入垂危的八岁胞弟,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时,康熙帝忍无可忍。因此,在阿哥允祄病逝当天,康熙帝即向随行诸臣宣布要拟废除皇太子允礽的建议。
看看康熙帝教子的故事,会发现古时候把仁孝看得极其重要。可能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中国古人讲“百善孝为先”,因“孝”是“德之本”,百善之首,所以“教之所由生也”。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孝心培养了仁德,树立不破的上下秩序,通过孝行破除心中的私欲,破除对自我的执念。
古时候的教育,通过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来淡化那个固执的“我”,唯有自我越来越淡薄,你才会观察和体会到父母及他人的真正需要!
责任编辑:予新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