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王嘉《拾遗记·前汉下》中记载:“宣帝地节元年(公元前69年),乐浪之东,有背明之国,来贡其方物。言其乡……有明清稻,食者延年也;清肠稻,食一粒历年不饥。”
再看《镜花缘》*中也有关于“清肠稻”的故事情节。
《镜花缘》“清肠稻”
有一天,《镜花缘》书中主角唐敖、林之洋和多九公来到了一片树林前。林之洋说:“九公,你看前面一带树林,那些树木又高又大,不知甚树?我们前去看看。如有鲜果,摘取几个,岂不是好?”
登时到了林中。迎面有株大树,高长有五丈,粗有五围;上面并无枝节,惟有无数稻须,如禾穗一般,每穗约长丈余。唐敖道:“古有‘木禾’之说,今看此树形状,莫非木禾么?”多九公点头道:“可惜此时稻还未熟。若带几粒大米回去,应是罕见之物。”
唐敖道:“往年所结之稻,大约都被野兽吃去,竟无一颗在地。”林之洋道:“这些野兽就算嘴馋好吃,也不能吃得颗粒无存。俺们且在草内搜寻,务要找出,长长见识。”
林之洋说罢,各处寻觅。不多时,他拿着一颗大米道:“俺找着了。”一旁的二人进前观看,只见那米有三寸宽,五寸长。唐敖道:“这米若煮成饭,岂不有一尺长么?”多九公道:“此米何足为奇!老夫向在海外,曾吃一个大米,足足饱了一年。”
林之洋道:“这等说,那米定有两丈长了?当日怎样煮他?这话俺不信。”多九公道:“那米宽五寸,长一尺。煮出饭来,虽无两丈,吃过后满口清香,精神陡长,一年总不思食。此话不但林兄不信,就是当时老夫自己也觉疑惑。后来因闻当年宣帝时背明国来献方物,内有‘清肠稻’,每食一粒,终年不饥,才知当日所食大约就是清肠稻了。”
林之洋道:“怪不得今人射鹄,每每所发的箭离那鹄子还有一二尺远,他却大为可惜,只说‘差得一米’,俺听了着实疑惑,以为世上哪有那样大米。今听九公这话,才知他说‘差得一米’,却是煮熟的清肠稻!”
或许现代人不相信会有这样的“清肠稻”,但是谁又能断定一定没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