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5年04月01日讯】原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播音员薛飞,六四时因同情学生被停止播音工作。六四事件之后离开《新闻联播》节目组。1992年,薛飞赴匈牙利,2001年回中国经商。现任中华女子学院播音与主持负责人、北京市思达路文化艺术学校董事长。他于《薛飞自述:我在匈牙利的日子》一书中对外界披露了六四事件后,他的人生经历。
《薛飞自述:我在匈牙利的日子》封面(网络图片)
卜昌炯在一篇题为《薛飞、杜宪:心如皓月,命若天蚕》的文章中,讲述了薛飞在离开央视后的生活。“皓月”和“天蚕”分别是杜宪和薛飞离开《新闻联播》后用过的笔名,作者用这个题目,意味深长!
六四后薛飞的曲折人生
这篇转载于《博客天下》的文章介绍,杜宪和薛飞均于1992年与央视脱离关系。杜宪一直保存着1992年6月的一张工资条,那是她与央视关系的最后凭证。她从《新闻联播》主播的位置上下来后,被调到央视经济部担任编辑。
而同样从《新闻联播》主播转岗做幕后编辑的薛飞,也在杜宪从央视出走几个月前,办好了离职手续。1992年2月3日,薛飞孤身一人登上了前往匈牙利的飞机。他的妻子在匈牙利。在距离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66公里的一个小城Tata,是薛飞新生活开始的地方。
薛飞旧照(网络图片)
1990年代初,随着东欧社会主义阵营解体,大批中国人涌入当时与中国互免签证的匈牙利,以求在该国经济转轨之际,大捞一笔。但由于涌入的中国人太多,后来匈牙利政府不得不临时做出决定:封闭边防,禁止中国人入境。
文章说,薛飞的妻子及其家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很早就在Tata开了一个中餐馆。后来,薛飞在国内的几个朋友通过追加投资也加入进来,共同注册了公司,由于种种原因,最终,饭馆被关闭,朋友撤股,落在薛飞及其家人身上的是一大笔债务。
辛苦练摊 薛飞:“第一声叫喊实在不易……”
最困难的时候,薛飞带着家人一起在Tata的集贸市场上辛苦地练摊。“第一声叫喊实在不易,它所冲破的不仅仅是我心理上的防线,而是将全部的虚荣心彻底打碎,使我重又走上了一条实实在在的生活之路。”薛飞说。
通过练摊、开商店等艰苦创业,薛飞的手头宽裕了起来,他和家人一起在Tata小城建了一座占地约700多平方米的别墅。
1990年代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播出后,启发了薛飞。他也盘算拍一部旅匈华人的电视剧,由此一部名为《多瑙河.黄太阳》的20集电视连续剧,在他的全程参与下诞生了。
可是到了《多瑙河.黄太阳》1997年发行时,恰好赶上一些电视台推出限价政策,薛飞本以为10万至20万一集的电视剧,结果变成了一两万元一集。最终,让他落下了80多万元的债务。
之后,薛飞决定回国。回国后,薛飞利用自己在播音主持方面的特长,单纯地做技能和职业培训。后来他开始和学校合作。目前,薛飞担任中华女子学院艺术学院讲座教授。
提到薛飞 人们都会很自然的想到杜宪
1982年,杜宪和薛飞一同入职央视,10年后又同时离开,投身商海,而今又都隐居大学校园,他们的人生轨迹看上去几近相同,但每个人又有自己不同的波段和频率。
89年6月4日,杜宪和薛飞身着黑装主持当晚的《新闻联播》。(网络图片)
对于往事两人则都刻意不提。两年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策划出版“传媒记忆”书系,曾邀请广院77级播音班全班同学撰文。负责此书的该社编辑赵丽华在博客中透露,全班学生的回忆稿件中,薛飞和杜宪的文章显得别具一格:薛飞全文不着一字,内文共3行,以问号和感叹号为主,逐渐加强,题目同样是一串标点符号;杜宪则写得很长、很认真,但也仅仅是回忆了自己后来在凤凰卫视工作时一次采访途中的落水经历,以及濒临死亡的那种生命体验。赵丽华告诉《博客天下》,出于多种考虑,这本书后来是内部印刷的,没有公开发行。
杜宪年轻时照片(网络图片)
私下里,薛飞和杜宪一直保持着深厚的友情。“几年前他跟我说,他跟杜宪一个礼拜见好几次面。”张宝瑞转述。正直,善良,行事低调,不爱说话,也不爱聊往事,喜欢抽烟——这是薛飞给他留下的多年不变的印象。
除此之外,张宝瑞最大的一个感觉是这些年薛飞苍老了很多:“他以前在中央电视台的时候是一个英俊小生的形象,现在是一个非常沧桑的中年人了,身上有很多岁月的痕迹,受苦的痕迹,但是他很坚强。”
张宝瑞曾到薛飞家里去过。那是位于北京东四的一座老旧的大杂院,里面住了很多人。薛飞的家静守一角,面积不大,布置得很典雅。屋子中有两样东西让张宝瑞记忆犹新,一是带有佛教色彩的装饰和摆设,还有就是客厅的墙上挂着一张很大的照片,是薛飞跟同学们的合影,其中有杜宪——那是一个属于他们的年代,如今被微缩、封存在像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