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阅读纸本书时,可能会在脑中建立如地形般的心智地图,比起使用萤幕阅读,更容易记住内容、提升理解力。
重点提要
■过去20年来的研究显示,人们透过纸本阅读,比使用萤幕更容易理解与记忆文本。读者使用萤幕阅读无法凭直觉浏览文本,对长文也无法形成心智地图,还可能会抑制理解力。
■一般而言,使用萤幕阅读在认知与生理上耗费的资源比纸本阅读来得多。除了卷动需要持续的意识外,平板与笔记型电脑的液晶显示器直接对着人脸发光,容易造成眼睛疲劳与头痛。
■初步研究显示出,即使是“数位原住民”(digital native),透过纸本阅读更可能记住故事的要点,因为功能强大的电子书和电子书阅读器太容易让人分心。
近两年来,Youtube广为流传的其中一部影片,一开始的剧情相当平凡:有位一岁大的小女孩正在玩iPad,手指滑过触控萤幕、胡乱移动着小图示。在接下来的场景里,小女孩似乎在捏挤、滑动、点击纸本杂志页面,就好像它们也是萤幕一样。为了戏剧效果,影片里不断重播著这些手势的特写。
这部影片的标题是“杂志是坏掉的iPad”(A Magazine Is an iPad That Does Not Work),对小女孩的父亲来说,这是世代交替的证据。他在影片的旁白里写着:“对于数位原住民来说,杂志现在变得无用、无法理解。”所谓的数位原住民(digital native)是指从很年幼的阶段就开始与数位科技互动的人,他们身边不仅充斥着纸本书和杂志,还有智慧型手机、Kindle与iPad。
不论他的女儿是否期待杂志具备如iPad般的反应,这部影片让某个问题成为焦点,而跟这个问题有关的读者远比我们当中最年轻的人都还要年幼许多。这个问题就是:我们用来阅读的科技产品,会怎么改变我们的阅读方式?
至少从1980年代开始,心理学、资讯工程学、图书资讯科学等领域已经发表了上百篇研究,探讨人们在纸张与萤幕上阅读的差异。1992年以前,大多数实验显示,使用萤幕阅读故事和文章,速度会变慢、记忆内容也较少。但随着各种阅读载具的萤幕分辨率越来越好,不同研究结果开始浮上台面。近年研究指出,大多数人依旧偏好纸张,尤其是需要长时间专注的时候,但随着平板电脑和电子书阅读器技术获得改善,有关新知与休闲方面的数位内容变得越来越普遍,人们的态度也开始发生变化。目前,在美国民众购买的书籍当中,电子书的比率超过20%。
美国塔弗兹大学的认知科学家沃尔夫(Maryanne Wolf)表示:“阅读是有实体性的,当我们逐渐倾向数位阅读时,这个实体性可能比我们考虑得还要多──当科技持续进步时,我们或许太少省思了。我想要保有传统阅读型式中最好的部份,但同时我也知道何时该使用新的载具。”
建构文本的心智地图想知道纸本阅读与萤幕阅读有何不同,必须先知道人脑怎么诠释书写语言。文字是用来表示声音与想法的符号,但大脑也把它们视为实体。正如沃尔夫于2007年的著作《普鲁斯特与乌贼》中所说,我们不是生来就具有专司阅读的大脑回路,大约是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人类才开始书写文字。在孩童时期,脑部会把各种专司其他功能的神经组织交织在一起,像是讲话、运动协调、视觉等,然后即时组合出全新的阅读回路。
重新被赋予目标的这些脑部区域,有些专门辨认物体。例如,让我们可以根据水果独特的形状,立刻区分出苹果和橘子,但仍然能够把它们都归类为水果。相同地,我们在学习阅读和写字时,一开始是根据文字独特的线条组合和空间分布来辨认它们,这是一种需要同时运用手和眼的触觉学习过程。根据印第安纳大学布隆明顿分校的詹姆斯(Karin James)近期的研究,当五岁孩童用手练习写字时,脑部阅读回路会活跃起来,但以键盘打字时却没有这种现象。当人们阅读潦草字迹或复杂文字(例如日文的汉字),人脑其实会重现书写过程,即使当时两手空空。
人脑除了把个别文字当做实体,还可能把整个文本视为一种真实的风景。阅读时,我们会建构出文本的心智表征。这种表征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目前尚未厘清,但有些学者认为,那就像我们为地形(例如山或小径)或室内空间(例如公寓或办公室)所建立的心智地图。不论在轶闻传说或已发表的研究中都有人表示,当他们寻找书中某段文字时,常常是回想那段文字出现在文本何处。这很像我们记得自己经过步道入口不远处的某栋红色农舍,然后开始往上爬,并穿越森林;我们也会记得在珍.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最前面的章节里、某个左页的左下角位置,写着达西先生在舞会中断然拒绝班奈特的那段文字。
在大多数例子里,纸本书会比萤幕上的文本提供更明显的地景指标。读者翻开纸本书,立刻会看到清楚分开的两块疆界──左页和右页,共有八个角落可用来记住位置。你可以专注在纸本书的某一页,但仍然意识到整个文本的存在。你甚至可以一手感受已经读了多少页,另一手感受还剩下多少页没读完。翻阅纸本书就好像在步道上留下一个又一个脚印,有其节奏,而且看得出自己已经走了多远。这些特性不仅让读者更容易看见纸本书的文本,也更容易对文本形成连贯的心智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