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应该怎样看待人生中的名利与富贵?孔子的《论语》和西方的《圣经》中对此都有精辟的论述。《论语》中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圣经》中则说:“用诡诈之舌求财的,就是自己取死;所得之财,乃是吹来吹去的浮云。”由此看来,东西方的圣贤对于人世间名利与富贵的认识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国历史上不乏安贫乐道的高雅之士,诗仙李白就有“千金散去还复来”的豁达与豪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生的大乐,在于拥有自己的志向和乐趣,并不需要依靠物质财富,不需要虚伪的荣耀。不合理地、非法地、不择手段地窃取了财富和荣耀是非常可耻的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是孔子的名言,也是孔子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义”与“仁道”,违此而获,则被视如过眼云烟之不足取。同时亦表明其于清贫生涯甘之如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与襟怀。这两句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说:吃粗粮,喝白水,弯著胳膊当枕头,也乐在其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孔子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这种快乐是走在人生正途上的效应,正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对于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孔子视之如天上的浮云一般,坚决不予接受。因此,一个正人君子要想达到高尚的精神境界,首先要做到不受外界物质环境的诱惑,进一步摆脱虚荣的惑乱,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以苦为乐。
中国古代周朝时,有个人叫陶答子,他在陶城做官三年,名声并不怎么好,但他的家产财富却翻了三倍。他的妻子劝他说:“没有能力而做大官,这是祸害;没有功劳而家昌盛,这是积灾。现在你只贪求富贵越来越多。我听说南山有玄豹,在雾雨中隐藏七天而不下来觅食,为什么呢?它是想润泽皮毛长成斑纹,为的是能够隐藏自己躲避祸害。猪不择食长得肥壮了,就会被杀掉。现在你不修德而家越来越富有,灾祸就要到了。”陶答子没有听妻子的话,反而将其赶出家门。结果仅过了一年,陶答子就因事发被处以死刑了。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富而有德的善行造福社会,惠及众生;富而无德的劣行则祸乱社会,危害民众。善恶必报是天理,坏事做尽者必遭天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