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进补靠膏方(图)

作者:李修命 发表:2015-01-02 18:11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秋冬时节是进补良机

自然界气候环境的运动变化,无时无刻不对人体产生影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地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纲纪。”根据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即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谨慎地起居饮食、衣着行走是十分重要的。《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指出:“冬三月,此谓闭藏,冰冻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冬令是人体收藏精气的季节,为来年的“春生夏长”奠定基础。如果冬不藏精,往往春天就易发病。“冬不生精,春必病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中医讲究顺时养生,冬季在五行中属水,具有滋润、向下、寒凉等特性,冬季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冬季的顺时养生就是顾护人体的阳气,适当进补。中医所说的 “宜藏不宜泄”关键在于注意保温,避免风寒侵身,不等于消极躲避低温,要适应冬天的气候而活动,避寒就暖,勿使腠理过度开泄,以减少体内阳气向外发散,并要使精神内蓄,保持于潜藏伏匿的状态,不要随意宣泄无度。冬季除了要进行适当的运动外,也要多吃热温性食物为身体藏热量。由此可见,冬季是一年四季中进补的最好季节。长期以来,人们就讲究“冬令进补”。中医的“进补”理论运用药性和食物的偏颇,调整人体的偏颇,从而使人体内阴阳两气平衡,得到一个健康的身体。

冬天虽然适合进补,但是什么时候补,补什么,补多少,都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的。“三九四九不出手”,“三九补一冬,来年少病痛” ,“夏长秋收冬藏”,三九四九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也是冬季进补养生的好时节。在中医的五行理论里,肾属水,对应冬季。冬季补肾正是时候。根据中医五行理论,肾水又能养肝木,因此有“冬令进补,来春打虎”一说。所以冬季进补以保肝养肾最为重要。“冬补”主要是针对体质虚弱的人。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心补”,如果我们身体本来很好,作息也比较有规律,那么就没有必要刻意进补。不同的人、不同的体质要采取不同的补养方法:或补阳气,或补气血,或补肝肾,以增强体质。

进补要做到阴阳平衡

进补要“阴平阳秘,以衡为补”,切忌“虚虚实实”。中医理论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以阴阳脏腑气血为依据,阴阳脏腑气血平衡则能健康无恙,延年益寿,故《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病邪有阴邪、阳邪,人体正气也有阴阳之气,疾病的发生就是阴阳失去相对平衡,出现阴阳偏盛或阴阳偏衰的结果。因此,利用药物的偏胜之性,来纠正人体阴阳气血的不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中医养生和治病的基本思想,也是制订膏方的主要原则。“勿虚虚实实”出自于《内经》,意思是说不要使虚证患者更虚,实证患者更实。

中老年人脏气渐衰,运化不及,如果补其有余,实其所实,往往会适得其反。所以膏方用药,既要考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又应根据病者的症状,针对瘀血等病理产物,适当加以行气、活血之品,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阴阳平衡,气血条畅。一般而言,中年人以补益脾胃为主,老年人以补益肾气为主。体质的辨识大致有虚、实之分。具体到个人,又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气血阴阳共虚等不同。四大虚症要区别进补。

气虚:主要为神疲乏力、气短、倦怠等乏力症群,也就是指全身精神不佳,体力不济。代表补品:人参,包括西洋参、白参(生晒参)、野山参、红参(朝鲜参、高丽参)等。一般来说,气虚而稍偏热的,如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肝炎、更年期综合征者应服用西洋参为宜;单纯气虚者可服用白参(生晒参),气虚较严重者可服用野山参,因为野山参补气的功效显著;反之,气虚偏寒者应用红参(高丽参)进补,红参有补气温阳的功效。

阳虚:一般是指除了气虚症之外,还有畏寒、怕风、四肢发凉等症状。代表补品:鹿茸。鹿茸的壮阳功能较强,可磨粉或浸酒后服用。但阴虚内热者应禁忌,否则有可能造成出血、烦热不安等不良反应。血虚:指经常出现头晕、眼花、面色萎黄、失眠、多梦、月经过多等症状。代表补品:阿胶、当归等。阿胶性味甘平,具有补血止血、滋阴润肺等功能。阴虚:是指营养人体的血、津液、阴精皆不足,是血虚的进一步发展,其主要体征表现为形体消瘦,午时面色潮红、口咽少津、手足心热等。代表补品:冬虫夏草,性味平温、甘淡。食用冬虫夏草没有禁忌,男女老少皆适宜。

因为珍贵药材价格昂贵,要尽量找一下替代品。比如数千元一两的冬虫夏草,有滋肺阴、补肾阳的作用,但价格实在曲高和寡。其实,海马也有以上功效,而且更能降低胆固醇。更为便宜的候补药材的还有淮山与枸杞,不过药性相对较弱。如果觉得人参价格过高,也可以请西洋参、党参来替补。不过西洋参的性质偏寒凉,党参的功效倒是最接近人参。鹿茸含有丰富蛋白质,可以补肾壮阳、强健筋骨,较适合体质虚寒人士服用。十几元一两甚至几元一两的杜仲、巴戟天发挥的作用也与鹿茸相近。

实的体质包含痰、瘀、热、湿几类。如痰湿质,这类人出汗多而黏腻,手足心潮湿多汗,常感到肢体酸困沉重,嘴里常有黏黏的或甜腻的感觉,平时痰多,秋冬季节不可滥补。湿热质的人,面部和鼻尖总是油光发亮,易生粉刺、疮疖,常感到口苦、口臭或嘴里有异味,男性阴囊总是潮湿多汗,冬季少进温补食物。这些人如果不将实质祛除,是不宜用膏方进补的,否则容易造成“闭门留寇”的后果。而对特禀体质来说,他们容易对药物、食物、气味等过敏,皮肤容易起荨麻疹,应根据个体实际情况,在膏方中去除作为过敏源的药材,以免发病。

冬令膏方是进补良方

专家一致推荐传统膏方用于冬季进补。国人自古就有冬令膏方进补的传统。膏方,是在大型复方汤剂的基础上,根据人的不同体质、不同临床表现而确立不同处方,经浓煎后掺入某些辅料而制成的一种稠厚状半流质或冻状剂型。其中,处方中药物尽可能选用地道药材,全部制作过程操作严格,只有经过精细加工的膏方最终才能成为上品。膏方受欢迎原因有三点:第一,膏方都是药物久煎而成,吸收好。第二,膏方一般都用蜂蜜和糖炼制,口感很好。第三,膏方的成品便于用瓷器存放和携带。膏方进补一般都是一人一方,市面上的枇杷膏、秋梨膏、益母草膏等,虽然千人一方,但也需要根据自身情况慎重选择。冬令膏方进补适用对象有以下几种:老年人能延缓衰老;女性会加强美容;厌食贫血等体虚的儿童能增强体质;慢性病人能逐渐康复;亚健康者能全面调理。”

膏方历史悠久,在《皇帝内经》中就有关于外用马膏的记载,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记载的大乌头膏、猪膏发煎是内服膏剂的最早记载。唐代《千金方》中个别“煎”已与现代膏方大体一致,如苏子煎,王焘《外台秘要》有“煎方六首”。宋朝膏逐渐代替煎,基本沿袭唐代风格,如南宋《洪氏集验方》收载的琼玉膏,如《圣济总录》栝萎根膏。明清膏方更趋完善和成熟,表现为膏方的命名正规、制作规范,膏专指滋补类方剂,煎指水煎剂;数量大大增加,临床运用更加广泛。流传至今的膏方有洪基《摄生总要》“龟鹿二仙膏”、龚廷贤《寿世保元》“茯苓膏”以及张景岳的“两仪膏”等。清代《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有内服膏滋方近30首。晚清时膏方组成渐复杂,如张聿青《膏方》中膏方用药往往已达二、三十味,甚至更多,收膏时常选加阿胶、鹿角胶等。

膏方,又名膏剂,是以其剂型为名,属于中医里丸、散、膏、丹、酒、露、汤、锭八种剂型之一。膏的含义较广:如指物,以油脂为膏;如指形态,以凝而不固称膏;如指口味,以甘姜滑腴为膏。《山海经》 曾中说:“言味好皆滑为膏”,如指内容,以为物之精粹,如指作用,以滋养膏润为长。膏剂有外敷和内服两种,外敷膏剂是中医外治法中常用药物剂型,除用于皮肤、疮疡等疾患以外,还在内科和妇科等病症中使用。内服膏剂,后来又称为膏方,因其起到滋补作用,也有人称其为滋补药,广泛地使用于内、外、妇、儿、伤骨、眼耳口鼻等科疾患及大病后体虚者。膏方分5种补法:清补,为清热加滋补药,针对阴虚或实热病人;平补,性质甘、平,针对体质差但阴阳平和的人;温补,多用温药,用于阳虚有寒的病人;调补,针对脾胃差的人;峻补,就是大补阴阳气血,仅适合元气大伤的病人。

根据膏方中是否含有动物胶或胎盘、鹿鞭等动物药,可将其分为素膏和荤膏,素膏由中草药组成,不易发霉,四季均可服用;荤膏中则含有动物胶(药),多属温补之剂,且不易久存,一般冬季服用;根据制作过程是否加入蜂蜜和阿胶将膏方分为清膏和蜜膏,中药煎煮浓缩后直接收膏者为清膏,收膏时加入蜂蜜和阿胶称为蜜膏(又称“膏滋”),前者成分较清淡,多用于有痰湿的病人,后者尤其适合年老体弱、有慢性病者。由于膏滋经过浓缩并含有较多的糖或蜂蜜等辅料,因此具有药物浓度高、体积小、稳定性好、便于服用等优点。其中的“炼蜜”发挥着重要作用。《神农本草 经》中记载:“蜂蜜甘平无毒,生益气补中,久服轻身延年。”《本草纲目》 记载:“蜂蜜熟则性温,故能补中;甘而平和,故能解毒;柔而濡泽,故能润燥;其入药之功有五,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润燥也、止痛也。而阿胶就是主用于收膏,有时甚至是膏方的君药,它的品质直接决定了膏方的疗效。

按照膏方中药物的作用可分为滋补药、对症药、健脾药和辅料四部分。滋补药有益气、补血、养阴或温阳等功能,常用的有人参、黄芪.熟地,麦冬、虫草、胎盘等,同时配合使用理气化湿、清热、祛瘀等之剂,以增强滋补的效果;对症药是针对患者当时主要病症的药物,兼顾祛病和滋补;膏方内的滋补药多属粘腻呆滞之品,久服多影响脾胃运化,并易闭门留寇,故一般需加用陈皮、砂仁、焦山楂炒麦芽、白术等健脾药,加强吸收,达到补而不滞的功效;辅料主要包括调味的糖类以及收膏的胶类等。按照药物的性质可分为三部分,即饮片、胶类及糖类。饮片是起主要治疗作用的中药,一般需辩证施治,根据个人情况而不同;胶类一方面供制作过程中收膏用,另一方面具有滋补作用,如阿胶养血止血、滋阴润肺,鹿角胶可温肾助阳、生精补髓、活血散结等;糖类主要为了改善口感,另外可补中缓急。

清代名医叶天士曾谓“食物自适者即胃喜为补”,为临床药物治疗及食物调养的重要法则,同样适合于膏方的制订。口服膏方后,胃中舒服,能消化吸收,方可达到补益的目的,故制定膏方,总宜佐以运脾健胃之品,或取檀香拌炒麦芽,以醒脾开胃;或用桔梗、枳壳,以升降相因;或配伍陈皮、楂曲以消食化积;尤其是苍术一味,气味辛香,为运脾要药,加入众多滋腻补品中,则能消除补药黏腻之性,以资脾运之功。中医习惯在服用膏方进补前,服一些开路药,或祛除外邪,或消除宿滞,或运脾健胃,处处照顾脾胃的运化功能,确具至理。

有些人脾胃功能不好,医生在开膏方之前会先开些中成药作为“开路药”。服用膏方要取得好的效果,能充分消化吸收是关键。有些人脾胃运化功能较差,临床常见舌苔厚腻、没有食欲,同时感觉胸胁痞闷等,此时服用膏方,不但影响到对膏方的消化吸收,反而加重脾胃负担,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因此,在此类人群正式服用膏方前,医生一般会因人而异开出一些能运脾健胃、理气化湿的中药,以改善其脾胃功能,为膏方的消化吸收创造有利的条件。这些中药先膏方而行,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开路药”。“开路药”的另一作用是通过试探性的调补,通过观察服药后的反应,能为医生开好最后调补对路的膏方作好准备。对于脾胃功能正常的人,不强调必须服用“开路药”,可以直接服用膏方,做到及时进补。“开路药”一般以医生根据症状开出的汤剂最有针对性,通常提前2~3周服用。除汤剂外,也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中成药,如藿香正气片、香砂六君丸、参苓白术片、健脾丸等作为“开路药”。

什么样的膏方才算是好膏方?在专家眼中,一剂好的滋补膏方,有四大关键点:处方、配药、制膏、收膏。首先要有医生对症开的好方子,然后配药时一定要配道地的药材,然后请熟练的师傅制膏、收膏。正宗膏方的三大特色,一是名药,精选道地食材膏方采用的阿胶、龟甲胶、鹿角胶、黄明胶、鳖甲胶等的原料,严格监控生产加工的各个环节,保障原料正宗,保障产地正宗。二是名方,传承宋代秘方针对不同的性质和体质类型,经辨证后配方制膏,一人一方,量体用药,方能达到增强体质、祛病延年的目的。三是名法,沿袭古法工艺膏方的定制加工流程,主要有七个步骤:配方、浸药、提取、浓缩、收膏、分装、凉膏。

膏方的制备和存放

千百年以来,中医学在膏方的制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加工经验。临床多在一般汤剂处方诊治有效之后,在病情基本稳定或辨证清楚的基础上运用膏方。各医家运用药味及剂量有不同习惯,但一般每剂汤方在100克左右,膏方在此有效处方上,增大10~15倍以上,形成有效的膏方剂量。由此形成一料膏方的重量当在1000克以上,过少不易制作。另外加糖或蜂蜜1000克,共熬出膏滋约1400克左右,可服用一个半月。若天暖,剂量应酌情减少。药物用量有轻重之分,一般轻者用量宜少,重者用量宜多。

选择优质蜂蜜是保证膏滋质量的关键。蜜以质厚色自如凝脂、味甜而香、兼有鲜味、黏性强者作为首选。但由于产地和气候的关系,北方蜜含水分少,一般选用枣花蜜、荆条花蜜为佳,荞麦花蜜较次;而南方蜜含水分较多,选荔枝蜜、坝子蜜较优。将蜂蜜置于锅内加热,使之完全溶化,沸腾时用网筛或绢筛捞去上面浮沫,至蜜中水分大部分蒸发,翻起大泡,呈老红色时,酌加约10%的冷水,再继续加热使沸,随后乘热倾出,用绢筛过滤,除去其杂质,即成炼蜜。目前炼蜜老嫩的程度,大都是凭经验观察,少炼则嫩,黏性不足;多炼则老,坚硬不易化解。一般炼蜜以生蜜500克炼成400克左右为标准。

膏滋质量的另一关键是用好阿胶收膏。“出东阿,故名阿胶”,中医院专家九成选择东阿阿胶。同一种膏方,用阿井水熬制的东阿阿胶,其余药材不变,有特等滋补良效。阿胶中的极品就是进呈贡胶,也称九朝贡胶或九天贡胶。进呈贡胶选取3-4岁体型健状纯黑乌驴,冬至前一个月取下皮进行晾干,冬至子时是阴极阳生之时,而东阿之水是天下至阴之水,择至阴之时,取至阴之水,选属阴之乌驴皮炼胶,采用历经2500年的保密工艺,金锅、银铲,桑木柴为火,经99道工序炼制方成,其滋补效果最佳。进呈贡胶质地细腻,色如莹漆,光如琥珀。面平如镜,经夏不软。乌头驴是制作进程贡胶的必备原料,但现在乌头驴已濒临灭绝。陈修园说:“必用黑皮者,以济水合于心,黑色属于肾,取水火相济之意也”。沈括《梦溪笔谈》说:阿井水,性趋下,清而重,“取其煮胶,谓之阿胶”;李时珍《本草纲目》称:“其井乃济水所注,取井水煮胶,用搅浊水则清,故人服之,下膈疏痰止吐。其水清而重,其性趋下,故淤浊及逆上之痰也”。

膏方的制作经过浸泡、煎煮、浓缩、收膏、存放等几道工序。浸泡:先将配齐的药料检查一遍,把胶类药拣出另放。然后把其他药物统统放入容量相当的洁净砂锅内,加适量的水浸润药料,令其充分吸收膨胀,稍后再加水以高出药面10厘米左右,浸泡24小时。煎煮:把浸泡后的药料上火煎煮。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煮1小时左右,转为微火以沸为度,约3小时左右,此时药汁渐浓,即可用纱布过滤出头道药汁,再加清水浸润原来的药渣后即可上火煎煮,煎法同前,此为二煎,待至第三煎时,气味已淡薄,滤净药汁后即将药渣倒弃(如药汁尚浓时,还可再煎1次)。将前三煎所得药汁混合一处,静置后再沉淀过滤,以药渣愈少愈佳。 浓缩:过滤净的药汁倒入锅中,进行浓缩,可以先用大火煎熬,加速水分蒸发,并随时撇去浮沫,让药汁慢慢变成稠厚,再改用小火进一步浓缩,此时应不断搅拌,因为药汁转厚时极易粘底烧焦,在搅拌到药汁滴在纸上不散开来为度,此时方可暂停煎熬,这就是经过浓缩而成的清膏。 收膏:把蒸烊化开的胶类药与糖(以冰糖和蜂蜜为佳),倒入清膏中,放在小火上慢慢熬炼,不断用铲搅拌,直至能扯拉成旗或在滴水成珠(将膏汁滴入清水中凝结成珠而不散)即可。存放:待收好的膏冷却后,装入清洁干净的瓷质容器内,先不加盖,用干净纱布将容器口遮盖上,放置一夜,待完全冷却后,再加盖,放入阴凉处。另外,要注意在收膏的同时,可以放入准备好的药末(如鹿茸粉、人参粉、珍珠粉、琥珀粉、胎盘粉),要求药末极细,在膏中充分抹匀。还有,可根据需要放入胡桃肉、桂圆肉、红枣肉等一起煎煮时取汁,在收膏时一起放入可充分发挥其作用。

膏方的存放方法,至关重要。在膏方制作后,首先让其充分冷却,才可加盖。可以让它存放在瓷罐(锅、钵)中,亦可以用瓷烧锅存放,但不宜用铝、铁锅作为盛器。由于膏方用药时间较长,尽管时值冬季为多,但遇暖冬时就要小心发生霉变了。一般情况下,多放在阴凉处,若放在冰箱冷藏更佳。若放在阴凉处而遇暖冬气温连日回升,应让其隔水高温蒸烊,但是忌直接将膏锅放在火上烧烊,这样就会造成锅裂和底焦。在膏药蒸烊后,一定要把盖打开,直至完全冷却,方可盖好。切不可让锅盖的水落在膏面上,否则过几天就会出现霉点。在每天服用膏方时,应该放一个固定的汤匙,以免把水分带进锅罐里而造成发霉变质。一旦天气变暖,或者气候潮湿,在膏方上出现一些霉点,此时宜用清洁水果刀刮去表面有霉点的一层,再用隔水高温蒸烊。当然,如果霉点很多且在膏面的深处也见有霉点,这样就不能服用了。

膏方的食用和禁忌

临床上膏方的具体服法,一是根据病人的病情决定;二是考虑病人的体质、应时的季节、气候、地理条件等因素,做到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一般来说,服用膏方多由冬至即“一九”开始,至“九九”结束。冬天为封藏的季节,滋补为主的膏方容易被机体吸收储藏,所以冬令是服用膏方的最佳季节。治疗为主的调治膏方可视病情需要,根据不同时令特点随季节处方。病在下焦,欲使药力迅速下达者,宜饭前服。病在上焦,欲使药力停留上焦较久者,宜饭后服。补心脾、安心神、镇静安眠的药物宜睡前服。《本草经》谓:“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其优点是可使药物迅速入肠,并保持较高浓度而迅速发挥药效。滋腻补益药,宜空腹服,如空腹时服用肠胃有不适感,可以改在半饥半饱时服用。

膏方服药剂量的多少,应根据膏方的性质、疾病的轻重以及病人体质强弱等情况而决定。一般每次服用膏方取常用汤匙1匙为准(约合15~20毫升)。膏方药物分有毒无毒、峻烈缓和的不同。一般性质平和的膏方,用量可以稍大。凡有毒、峻烈的药物,用量宜小,并且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以免中毒或耗伤正气。轻病、慢性病,膏方剂量不必过重;重病、急性病,膏方用量可适当增加。因为病轻药重,药力太过,反伤正气;病重药轻,药力不足,往往贻误病情。患者体质的强弱,性别的不同,在膏方剂量上也应有差别。老年人的膏方用药量应小于壮年;体质强的膏方用量,可重于体质弱的病人;妇女膏方用药量,一般应小于男子,而且妇女在经期、孕期及产后,又应小于平时,但主要仍须从病情等各方面作全面考虑。服用时将膏滋含在口中,让药慢慢在口中溶化,发挥药效,如治疗慢性咽炎所用的青果膏等。或取适量膏滋,放在杯中,将白开水冲人搅匀,使之溶化,服下。如果方中用熟地、山萸肉、巴戟肉等滋腻药较多,且配药中胶类剂量又较大,则膏药黏稠较难烊化,应该用开水炖烊后再服。根据病情需要,也可将温热的黄酒冲入服用。将胶剂如阿胶、鹿角胶等研细末,用适当的汤药或黄酒等,隔水炖热,调好和匀服下。

膏方服用有各种禁忌:用药禁忌,除了药物配伍中的“十八反”、“十九畏”等外,还有补膏用药禁忌、妊娠用药禁忌和服药禁忌三个方面。老年病虚证为多,故补膏较为常用,在具体应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防止“虚不受补”对于一般慢性虚证患者,只能缓缓调养,不宜骤补。另外,补益莫与气血为难,应避免一味呆补,不注意气血流通的倾向。妊娠期间,因为某些药物具有滑胎、堕胎的流弊,往往可以造成流产的后果,所以在临证时要注意药物的选用,注意妊娠禁忌。对于一些阴阳俱虚、气血不足、数病同发的情况,治疗时必须仔细观察分析,谨慎选方,合理用药,以获佳效。

为了达到治疗目的,服药期间要求病人忌食某些食物,叫做“忌口”。服人参膏时忌服萝卜,服首乌膏时,忌猪、羊血及铁剂;服滋补性膏方时,不宜饮茶。一般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油腻、辛辣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在服膏方进行滋阴的同时,在饮食上有这样几点忌口:(1)忌食辛热的食品,如狗肉、牛肉等;在烹调作料中不放或少放姜、蒜、葱等~类调味品;至于甜味食品如巧克力及其制品更应少吃,甚至不吃。否则,轻则引起口干咽燥严重,大便燥结,重则可见出血症状。(2) 忌食海鲜一类发物,如黄鱼、带鱼等。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中不少表现为阴虚火旺的症状,在应用滋阴降火药物治疗时,食用海鲜则犹为火上浇油。这些病人以食淡水鱼为好。(3)忌食不易消化的药食。因为患者消化功能虚弱,不易吸收,又因为阴虚之人常出现大便燥结,此时若在帮助消化的药食中加入润肠之品,可以使膏方中滋阴药发挥更好作用。

阳虚体质在临床上可见全身怕冷、面色眺白或者淡白无华、少气倦怠乏力、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质淡胖、苔润滑、脉象微细迟无力,对这类病人常用补阳、温阳、壮阳等药食进行调补,应该在饮食上注意以下忌口:(1)切忌滥用温补肾阳的食品。如果在服鹿鞭、牛鞭、羊肉等药食时,应注意观察有无虚火的病理现象。否则容易助火动血,产生变症。另外,还应注意不少阳虚体质的人,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故饮食上尚要忌用黏腻。(2)忌用寒性食品,如柿子、黄瓜等。阳虚体质者易生内寒,可见脘腹时感冷痛,大便稀溏,四肢欠温等。若用寒性食品,则寒象更甚,在炎热夏天,尤其应慎冷饮瓜果之品,不能图一时之快,而使阳虚体质曰见虚弱,变症丛生。(3)阳虚体质的人气血流行不畅,切忌服用或过多服用厚味腻滞之品,如食肉类制品,也尽可能除去油脂部分。

经典简易膏方

五汁膏

原料组成:

蜂蜜、生姜汁各200克,白萝卜汁、梨汁、牛奶各100克。(选自《经验广策》)

制作用法:

将蜂蜜、生姜汁、白萝卜汁、梨汁、牛奶和匀并共熬成膏,装瓷瓶收贮。一日3次,白开水冲服。

方解:

此方蜂蜜润肠通便、滋养和中;梨润肺止咳;生姜汁祛寒除痰、开胃调中;白萝卜润肺化痰;牛奶充液填精、壮胃健脾。合用对老年津亏久咳有非常好的疗效,也可作为秋末冬初防治流感的保健膏方。

补精膏

原料组成:

牛髓、炒胡桃肉、杏仁泥各200克,山药250克,蜂蜜500克。(选自《宣订瑞竹堂经验方》)

制作用法:

将胡桃肉、杏仁泥、山药同捣成膏,入炼熟蜜500克,与炼牛髓和匀,入沙锅内,沸汤煮熬,以瓶盛收贮,每日早晨空腹温水冲服1匙。

方解:

牛骨髓甘温,可润肺补肾、益精填髓;胡桃润肺补肾、补血益胃;杏仁下气除风;山药益气补中,与蜂蜜同用具有补精润肺、健胃壮阳之功。此方对体倦乏力的中老年人是可以经常服用的保健佳方。

注意事项:

服用此膏时忌油腻食物。 外感或实热内盛者不宜服用,儿童禁服。

固元膏

原料:

阿胶250克,黑芝麻500克、核桃仁500克、无核红枣750克、冰糖250克、黄酒1千克。

制作方法:

把以上5种材料全部粉碎,倒入一个大汤碗里,再倒入1千克黄酒搅拌均匀,加盖放入大锅隔水蒸。大火蒸15分钟,小火蒸1个半小时就可以了。待凉透后,放入几个洁净干燥的大瓶子里,存入冰箱就可以了。

食用方法:

吃的量因人而异。一般保健的人,每天早上吃1勺。

养生功效:

常年吃固元膏对女士有很好的美容效果,乌黑头发,并且有光泽、有弹性。面部不仅无斑,皱纹少,而且红润。

注意事项:

固元膏是补血活血的,女性经期需要停服,以免加大月经量。固元膏中含有较多温热药,体质热者春夏服用药减量或停服。

秋梨膏

原料组成:

梨2000克,款冬花30克,麦门冬30克,百合30克,川贝母30克,蜂蜜500克。(选自《本草求原》)

制作用法:

将梨削皮,切成块,用榨汁机榨成汁,备用;款冬花、百合、麦冬、贝母放入锅内,加水煎煮,去渣取汁,共3次,合并3次的汁液,以文火煎熬浓缩至稠黏如膏,加入蜂蜜,加热至沸,停火待冷,装瓶备用。每次取出15克,沸水冲泡,每日2次。

膏方功效:

此方中的主料梨具有滋阴润燥、润肺止咳的功能;款冬花辛温润肺下气、止咳化痰;百合与麦冬皆有润肺养阴之功;川贝母善于清热化痰;蜂蜜润肺健脾。诸物相合,共奏润肺止咳、生津润燥之功。此方可作为秋末冬初防治流感的保健膏方。

注意事项:

秋梨膏之所以具有生津、降火、养阴、润肺、止咳血等功能,也正是因为膏中所含的都是凉性、养阴生津的药物,如秋梨性寒凉,麦冬性寒、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生地、葛根、贝母等均是如此,所以,脾胃虚寒、手脚发凉、大便溏泻的人最好别吃秋梨膏,以避免虚寒症状加重,更易腹泻,即便是易上火、大便干、咳嗽患者也不能多吃。

桑葚百合膏

原料组成:

桑葚500克,百合100克,蜂蜜300克。(选自《中国药膳辨证治疗学》)

制作用法:

将桑葚、百合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取液,再加水煮30分钟取液,两次药液合并以小火煎熬浓缩至黏稠时,加蜜至沸停火,待凉装瓶备用。每次1~2汤匙,沸水冲化饮用。

方解:

膏中桑葚甘酸寒,可滋阴补血;百合甘微寒,可清热安神;蜂蜜甘平,可滋润补中。三味共奏滋阴、清心、安神之效。此膏方能改善因用脑过度而引起的神经衰弱、健忘、眼涩目胀等症,补充大脑所需要的各种营养,提高学习思维和记忆功能。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泄泻者忌用本方。

蜂蜜决明膏

原料组成:

生决明子10~30克,蜂蜜适量。(选自《食物本草》)

制作用法:

将决明子捣碎,加水200~300毫升,煎煮5分钟,冲入蜂蜜,搅匀后当茶饮。

方解:

方中决明子上清肝火、下润大肠,蜂蜜善润肠通便、滋养和中,两药合用,润燥清热、泄热通便、滋养和中,其作用平和,可用于老人、产妇津液不足、肠道失润所致的便秘。

禁忌:

不适合脾胃虚寒,易泄泻者服用.不适合身体瘦弱者,低血压者使用,孕妇禁用.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