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上的前苏联红旗被白、蓝、红三色俄罗斯联邦国旗取而代之(看中国配图)
【看中国2014年12月17日讯】在过去10年,俄罗斯主要靠中国支撑,经历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普京借助经济增长,塑造强人形象,显得自己像新时代的沙皇,而且普京作为原克格勃官员-前苏联的中坚力量,试图重塑苏联时期的辉煌。不过在普京高频出镜的背后,是俄国加速走向自我灭亡。
从自身实力上,俄国是传统的欧洲二流国家。在沙皇时代,虽然经过各任沙皇的努力,沙俄的国土获得极大扩充,但主要在欧洲不关注的边角地区。也就是说,俄国的土地疆域虽然广大,但是在欧洲人认为的落后无用地区。由于东正教教义导致自身缺乏活力的问题,加上从蒙古的野蛮征服统治中恢复的时间较短,俄国文化明显落后于天主教欧洲。落后的文化导致落后的生产力,在欧洲实施封建农庄制,持续获得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时,俄国则实施中央集权统治下的农奴制。两者的差异在于,欧洲天主教士和封建贵族骑士与农民联系紧密、互动频繁,不断提高民众整体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而俄国的贵族阶层与农奴阶层沟通交流极少,相互之间明显脱离。在俄国扩张后,贵族阶层急迫学习欧洲文化,尤其以学习法语和法国文化为荣;但是,广大农奴阶层仍然停滞在贫困落后中,跟欧洲和俄国贵族的前进无缘。在英国工业革命时,因为英国社会民众的整体进步,工业发展的结果是带动农业发展。由于农村劳动力由于有一定知识技术的积累,流入城市后,较为容易地转化为工场和后来的产业工人。而俄国面对欧洲的发展,只是缓慢地进行农奴制改革,贵族阶层和农奴之间的分界无法弥合。
由于俄国和欧洲之间的差异,不论在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欧洲都不把俄国当回事。 从拿破仑入侵俄国,到日俄战争,再到一战德国压制列宁签订丧权辱国的协定,再到斯大林派几十万大军攻打小小的芬兰未果,都说明苏联的软弱实力。只是到二战后期,苏联在处于被灭的边缘,接受美国潮水般的军事物资支援,逐渐从溃败转为防守,防守再转入进攻,消耗光德国的力量,进而反攻占领东欧,苏联才开始树立起大国地位。另外,在美国的支持和纵容下,苏联在中国输出革命的投资成功,进而将输出革命扩展到中东、拉美、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区,苏联也成为共产主义的宗主国。从美苏争霸的角度,苏联控制的地域比美国的更加广阔。
1991年,消耗殆尽的苏联帝国突然之间土崩瓦解。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俄国成功,关键是社会阶层割裂,符合马克思所说的阶级斗争的社会环境。按照马克思的设想,列宁斯大林以阶级斗争为导向,号召广大的底层民众支持,进而实施高度中央集权的共产主义经济体系。共产主义主要指两方面:1、所有财产归国家中央政权所有,包括个人也属国家所有;2、中央拥有全部权力,地方只是中央的执行机构,无自主权力。由于中央权力拥有所有财产,所有经济单位都属于国家。
苏联的共产主义极权起源于列宁进行的屠杀,到斯大林达到顶峰,勃列日涅夫时代开始进行收买式维持,也就是高层制度性腐败模式。到戈尔巴乔夫时代,中央集权严重弱化,各地方纷纷要求增加权力空间。在经济方面,在中央集权体系下,所有人等待中央政权的指挥,具体工作中人浮于事,生产工作效率低下。在农业上,虽然苏联人口稀少、耕地广大、土壤肥沃,但是在集体农庄的经营模式下,粮食生产无法自给,经常需要从美国大批进口粮食。工业则集中在重工业,尤其是军工生产,产品成本高、质量低、种类少。在耐用消费品上,苏联产品的特点是傻大笨粗,在设计、功能和质量比东欧产品差了很多,更别说和欧美日的产品相比。为了维持经济,苏联一方面大量出口石油和黄金等资源产品,一方面对卫星国欠债。在出口资源后,获得的美元购买特供产品,在莫斯科等特供商店供高层消费。同时,广大民众生活资料缺乏,经常排长队购买普通的劣质日用品,与权贵的生活反差极大。由于民众与权贵的生活差异,对于现状不满的声音越来越大。各地方领导也逐渐转变,从最初服从中央,后被中央收买,再到逐渐反对中央。而苏联应对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以及出兵阿富汗,造成更加沉重的经济负担,引发地方的严重不满。在柏林墙倒塌后,东欧国家纷纷脱离苏联,并且不再赊账给苏联。随后,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也纷纷宣布独立。本来已经不堪重负的苏联经济,在卫星国不再分担后,突然之间土崩瓦解。
前苏联解体后,实施民主和自由经济政策导致俄罗斯变革失败,为普京上台打下基础。当时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认为,1950年代以来的苏联改革,都是在公有制的经济上修修补补,结果不可避免地走向崩溃。所以,俄罗斯需要大刀阔斧,全面实施政治民主制,经济私有制,采取西方的自由市场经济政策,对俄罗斯经济进行全面变革。私有制的方式是,当时俄国国有财产总值的1/3约为1.5万亿卢布,刚好俄国人口是1.5亿。将国有资产财产分给个人,每个俄罗斯人领到一张1万卢布的私有化证券。另外,俄国采取休克疗法,一是全面放开物价,取消工资上涨的限制;二是实施政府大幅缩减开支,统一税率,取消税收优惠。拥有股票的职工由于股权过于分散,无权参与决策,尤其难以支持有能力的人员成为企业领导。
所以,私有制并没有解决企业管理问题,反而导致企业领导者无意致力于企业长远战略问题,中层经理缺乏提高企业运营水平,导致企业经营进一步恶化。而政府税收导致一些有发展前途、暂时需要资金的企业收益被税收征走,失去发展欲望。在企业生产经营日益低效的同时,市场供应日益减少。同时,无原则、无准备的、放开价格的结果是,国营商店参与产品倒卖,导致产品价格无止境飙升,进而引发卢布大幅贬值。到1992年底(休克疗法的1年多后),1万卢布的股票既因为企业经营恶化得不到股息,也在面值上极不值钱,只能购买很少日用生活品。大量民众生活陷入困境,为了眼前的生活,贱卖自己拥有的股票。少数特权阶层和善于投机者趁机低价购买股票,导致财产迅速集中在这些人手中,形成典型的寡头经济。随后,叶利钦数次改变经济政策,缓解经济困境。但是,由于开始的经济政策失败,即使如何进行补救,也无法挽回局面。在叶利钦年事已高、身体状况日益恶化后,将权力转移给忠于自己、手段强硬、表面支持民主和私有经济的普京。或者说,沙俄时期少数贵族和绝大多数穷困平民的社会阶层状况,给普京攫取权力铺平道路。
普京上台后,在广大民众的支持下,以国家力量打击寡头经济,逐渐实现独裁统治。在普京上台时,俄国处于相对松散的联邦状态,地方政权权力较大。 由于各地政策自由度高,整个国家处于较为混乱的状况。俄罗斯民众对于各种地方的混乱状况以及自身生活水平的不满,希望联邦能够起到更大的作用。普京利用民众的困境和希望,开始实施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2000年,普京任总统时强调,“俄罗斯正处于其数百年来最困难的一个历史时期”,而应对困难的方式是,重塑俄罗斯价值观,强化爱国主义、强国意识、国家观念和社会团结, 发展有效的经济,将俄国重新建立成世界强国。在价值观的引导下,普京着手大量修改宪法和法律,改变各地区相对独立、法律和法令相互冲突的问题。在组织上,俄罗斯成立7个大联邦区,总统任命联邦区的全权代表,进而建立国家权力垂直体系。这个体系导致中央权力更大,而地方权力受到严重削弱。在控制整个国家权力之后,普京开始利用国家的力量,对通过投机而暴富的经济寡头动手,以各种手段剥削、甚至没收部分寡头的财富。从根本上,这些措施违反私有制本身的原则,是对个人权利的严重侵犯。但是,由于民众对于这些暴富寡头的发财和挥霍行为极为反感,对普京的行为普遍采取支持的态度。可以说,在民众的支持下,普京逐渐从社会影响力较高,逐渐实现政治集权,进而实现政治和经济双重集权的独裁统治。
在独裁统治的初期,普京为了避免总统任期限制问题,先号召民众投票给自己的替代品梅德韦杰夫。在梅德韦杰夫一届任满后,普京再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再次当选俄国总统。另外,普京推动经济开放政策,形成开明独裁的经济政策,也受到民众的支持。民众充满国家主义和民族自豪感,共同支持塑造强硬形象的独裁者。(待续)
(供稿单位:中国经济文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