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保链”的断裂可能会引发区域性金融危机。(网络图片)
【看中国2014年11月26日讯】在民营经济发达、中小企业众多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担保链的断裂株连了区内不少企业,传染性令人担忧。
在江苏江阴,一家名为雪渊的纺织有限公司的破产,在当地引发了巨大的连锁效应。
分别有机械制造厂、造纸公司、木地板公司和纺织品制造商为雪渊纺织公司提供了担保,同意在出现违约问题的情况下为雪原偿还贷款。根据法庭文件,雪渊纺织已经资不抵债。
雪渊纺织公司的破产管理人张复良(音译)表示:“在江阴,民营企业之间你欠我的,我欠你的,最终如果有谁出现问题,所有人都被牵扯进来。”
雪渊纺织公司的一些担保人正在努力偿还贷款,还有其他担保人身陷破产困境,将自己的债务转移到了其他公司身上。
一家银行已经核销了雪渊的贷款,该行无法从两家负有担保义务的本地公司那里得到补偿。在过去六年中,担保成为推动中国信贷规模迅速膨胀的催化剂。
截止到今年10月,在全部的13万亿美元未偿还贷款中,有四分之一的贷款涉及担保问题。一旦借款人出现违约,担保人往往没有足够资金来偿还债务。
在影子银行体系内,放贷人也会依靠担保来让投资者放心,显示资金的安全性。但是,对担保的依赖正在造成不良的后果。监管机构和分析人士表示,担保人无法履行义务正在导致不良贷款激增,威胁金融安全。
7月份,中国银监会发出通知,表示“担保链”的断裂可能会“引发区域性金融危机”。银监会更是明确指出,作为中国出口业务与民营企业的核心地带,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担保链条风险最为严重。
2008年以来,由于政府推动信贷宽松,抵御全球金融危机,中国的贷款规模迅速膨胀。企业提供信贷担保发挥了关键作用,让银行有信心贷款给小型民营企业。以往,国有企业是担保业务的主体,帮助国企资金不足的部门得到贷款。
根据上海万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数据,过去两年中沪深两市上市企业为其他公司提供的担保总量增长了76%,达到206亿美元。
在其他国家,担保的应用非常广泛,政府利用自己的资产负债表来鼓励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或是支持居民购房。在美国,房利美和房地美担保了数万亿美元的抵押贷款。私营部门贷款机构则利用信用违约掉期来防范借款人违约的问题。
专家指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情况并不相同。在中国,各个公司成为了担保人,直到2012年经济增速放缓前,公司之间的担保链条并未显露问题。
香港大学金融学副教授Dragon Tang表示:“早先,一切状况都很好,中国的经济增速迅猛,因此担保无非只是盖个章而已。”
一些分析师和银行高管表示,担保让银行产生了错觉,并且有了不去审查借款人支付能力的借口。
中国工商银行总行首席风险官魏国雄此前表示,一些地方“风险防范过度依赖于第三方担保,在某种程度上担保成为了信贷决策的主要依据”。
在江阴,许多企业,尤其是纺织行业的公司,利润极为微薄,经济下行令当地企业承受了巨大的压力。雪渊公司曾为美国、东欧、南非和东南亚地区出口产品,如今机器被锁在厂房中,等待清算。
作为债权人之一,工商银行在今年7月将雪渊的贷款出售给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但工行与信达均未接受采访。此前,中国农业银行将一家为雪原担保280万元贷款的机械制造商诉至法庭,江阴市法院在7月份判定农行获胜。
4月,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状告同一家机械制造商,最终通过调解渠道解决了纠纷。负责案件的法官孙艳(音译)表示,如今这样的状况正变得越来越普遍。
“担保公司近几年的盲目扩张埋下了危机的伏笔。”中科创金融控股集团总裁常虹称,随着金融脱媒的不断推进、民间融资市场的不断扩容,如雨后春笋般生长的民间金融机构难免良莠不齐,更多资质不高担保公司的倒闭已无可避免。
知名财经评论员宋清辉称,出现大规模融资担保公司倒闭的现象和行业洗牌有其必然性。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前几年行业超常规发展后的自然淘汰;二是行业的体制性原因;三是经济下行前提下,小微企业贷款意愿大幅度下降,银行也变相提高了担保门槛。
温州就是一个例子,实体企业破产潮的背后,是超九成担保企业的关门倒闭。2013年浙江全省法院共受理了企业破产案件346件,同比上升145。07%,破产企业债务总额达1595亿元,比2012年的243亿元增长了近6倍。其中,发生在温州的企业破产案就有198起。业内判断,今年的情况可能会更糟糕。
作为一种正常的融资模式,互保在国内变形走样,滋生了系列担保链困局,困扰了经济正常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部分银行未遵守降低互保风险两原则,即一组企业互保,每次只允许一户借款,还清之后下一户才可再借;互保企业的业务景气需不相关或负相关,不宜是上下游或同业企业互保,以免出现系统性风险。
现实中,因银行监管不严,互保企业多可同时申请贷款,上下游或同业企业也可互保。
二是企业可能被动陷入互保圈。目前部分企业卷入互保圈并不是因其真存在资金需求,而是被有交情或业务关联的企业拉入,但多存在A对B经营信用情况了解,却对B同时拉入的C、D等不了解,更对C、D等建立的新互保圈不了解,而易陷入担保链困境。
同时,部分银行为拓展市场并降低风险,多要求高风险企业拉入乃至主动介绍优质企业来为其风险背书,而存在道德风险。
三是部分企业把互保作为过度信贷渠道。因信用体系不完善等,同一企业可同时加入若干互保圈,来多次申请贷款;通过设立多个子公司,建立内部化互保圈,来获取贷款,而使部分“胆大”企业变异为融资平台。
与此同时,为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国家实施了4万亿元投资刺激计划,加上土地、矿产等资源配置制度不健全,使得经济畸形高涨,“胆大”企业则利用“太多、太容易”的互保贷款投机于房地产、煤矿、钢材、有色金属、股市等领域,或向“胆小”企业放高利贷,形成滚滚热钱。
随着经济高烧退却,煤矿等资源价格下跌、房地产景气下降,担保链困局随即在部分城市出现。
可见,造成担保链困局的因素较多,政府、银行和企业均需认清责任、负起责任。
相对应的,破解担保链困局需有统筹研究、顶层设计,一是建议央行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与应用,防治银行和企业道德风险滋生。
各银行需实时把业务企业信用情况及其变化汇总到央行信用平台,并可实时查询互保圈中企业信用情况,作为贷款计划主依据。同时,企业可通过信用平台查询所担保企业及圈内其他企业信用情况,所担保企业及业务银行则有告知义务。
二是建议规范和创新互保制度,防范过度信贷。银监会需加快出台互保的规范性文件,明确限制并严惩企业过度信贷、银行纵容过度信贷行为。同时,创新微信贷、引入第三方担保等互保机制,减少系统风险。
三是建议加强银行体制与服务创新,扩展直接融资渠道。对银行要进一步通过上市股份结构优化、混合所有制探索等加强激励约束机制健全,并结合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促使其加强对业务企业信用调研,不断提高信用贷款比重,减少对抵押贷款和互保模式的依赖。同时,拓展企业债发放、新三板上市、场外交易等直接融资渠道,改善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局面。
四是建议加强政府职能转变和土地、矿产等资源配置方式改革深化,减少投机空间。政府要切实开展市场资源配置方式改革,减少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市场行为的直接干预,提高政府政策可预期性,减少部分企业通过互保造成过度信贷,并投机于房地产、矿产等市场化程度不完善的领域。
总之,担保链困局本质上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金融制度尚不健全的产物,其破解既需应急、治标,更需长效、治本,从制度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并结合法律法规修改完善,实施方案建构,来为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可靠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