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像(网络图片)
朱标(1355年—1392年),正史记载其乃高皇后马氏所出,是为太祖嫡长子。对朱标生母的疑惑,历来有两种观点,并不一致。据明末清初的潘柽章等人考证,朱标应为李淑妃所出,而非朱元璋与马皇后所生。但毕竟,仅为“一家”之说,不足以采信。笔者在此不做深入评论。
因朱标先于太祖去世,未即皇位。谥称懿文太子,明惠帝即位后追尊为明兴宗。陪葬于南京明孝陵,即明东陵,现仅存遗址。
朱标的一生,既充满幸运,又凸显无奈。幸运的是,他在13岁尚未成年时,便已贵为太子。身为储君身份,作为准备继承的未来皇帝,他既没有经受戎马倥偬、生活磨难,亦未身陷宫闱惊变,其一生似乎完全是在风平浪静中度过的。无奈的是,他经过朱元璋的精心培育,却在壮年时刻,因病英年早逝,未能完成继承大任,结果很无语。
关于朱标的史料,并不是很多,我们难以对其整个一生加以完整评述,现仅就朱元璋是如何对他这位储君加以培育教育的问题,做些粗浅探讨。
我们知道,历朝历代对皇位继承人的培养教育,都是高度重视、竭尽全力的。因为接班人素质水平能力的好坏高低,直接关系到江山社稷是否稳固、能否发展的大事。
据史料记载,朱元璋对嫡长子朱标从小就极其宠爱;稍长时便让朱标拜宋濂等名儒为师,接受教育。可见朱元璋对储君的教育培养,是不惜代价的。透过史料,可以看到,在朱标长达25年的储君生涯里,朱元璋一刻也没有放松对朱标的培养教育。朱元璋究竟对培养继承人做了哪些工作呢?
其一,重视幼儿教育手段,培养吃苦耐劳精神。
1367年,太祖自称吴王,已立朱标为世子。同年,令朱标赴临濠祭拜祖墓,希望藉机训练他将来为人君的本领,临行前,元璋教导说:“古代像商高宗、周成王,都知道小民的疾苦,所以在位勤俭,成为守成的好君主。你生长富贵,习于安乐。现在外出,沿途浏览,可以知道鞍马勤劳,要好好观察百姓的生业以知衣食艰难,体察民情的好恶以知风俗美恶。到老家後,要认真访求父老,以知我创业的不易。”
其二,活用培养教育方法,灌输古今执政常识。
1368年,大明王朝建立,朱标亦被立为太子。为了训练出理想的继承人、能干的守成之君,朱元璋处心积虑,费尽心机。建国后,不仅广聘名儒,在宫中特设大本堂,贮藏各种古今图书,让诸名儒轮班为太子和诸王讲课,并挑选才俊青年伴读;还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太子的一言一行,都需按礼法行事;甚至太祖自己也时常赐宴赋诗,商榷古今,现身说法。
其三,时刻抓住教育重点,德才兼备正心为要。
朱元璋多次特地对教育太子和诸王等人的儒臣说:“我的孩子们将来是要治国管事的,……教育的方法,要紧的是正心,心一正万事就办得好;心不正,诸欲交攻,万万要不得。你要用实学教导,用不著学一般文士,光是记诵辞章,一无好处。”故此,除了让太子诵习儒家经典,又专门选了一批德行高雅的端人正士,作太子宾客和太子谕德,让他们把“帝王之道,礼乐之教,和往古成败之迹,民间稼穑之事”,朝夕向太子讲授。太祖还常常以自己的经历训导太子,要他明白创业的不易、守成的艰辛。同时,为了避免前代经常出现的东宫官僚自成体系,与朝廷大臣闹意见,甚至宫廷对立的弊端,太祖就命李善长、徐达等朝廷重臣兼任东宫官僚。
其四,树立科学教育理念,正人正己锻炼能力。
洪武十年(1377年),朱标22岁,朱元璋见他年纪已长,遂令今後一切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为的是,有意让太子“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并告诫说:“我所以要你每日和群臣见面,听断和批阅各衙门报告,学习办事,要记住几个原则:一是仁,能仁才不会失于疏暴;一是明,能明才不会惑于奸佞;一是勤,只有勤勤恳恳,才不会溺于安逸;一是断,有决断,便不致牵于文法。我从作皇帝以来,从没偷过懒,一切事务,惟恐处理得有毫发不当,有负上天付托。天不亮就起床,到半夜才得安息,这是你天天看见的。你能够学我,照著办,才能保得住天下。”从此,朱标开始学习并协助其父处理日常政务。在这过程中,他每每希望实行“宽通平易之政”,但终多因与太祖意趣不合而难行其道,作为储君,他的任务只能是学习和协助,最终的权柄无疑都操之于太祖之手。
事实上,朱标尽管生于安乐,但并无纨絝之习,换句话说,他没有辜负父亲的寄托。他生性聪颖、忠厚,颇能领会,而且还尽心受教,对宋濂等人言必称师。长大后,温文儒雅,慈仁殷勤,颇具儒者风范,对民生也很是关怀。史籍中多称他:“为人友爱”、“孝友仁慈,出于至性”。方孝孺曾称颂他:“三朝兼庶政,仁孝感婴孩。”“懿文光典册,善美过昭明。”这虽不无溢美之词,但也反映了一定的事实。
所有一切,都与朱元璋的积极、严格、有效的教育培养是分不开的。可叹的是,朱标年纪轻轻,正当壮年时分,却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受命巡视陕西后,因疾病缠身、旅途劳顿和各种压力,导致卧床不起,最终于次年四月撒手尘寰。
笔者不敢说,朱标若是当了皇帝一定会成为明君,一定比后来者优秀,但深信朱元璋的精心培养教育肯定不会毫无益处。尤其值得我们欣赏的,除了朱元璋苦心教育中的言传身教外,他谆谆教诲朱标的那一席深刻的治理朝政的言论,颇具发人深省的意义:“要记住几个原则:一是仁,能仁才不会失于疏暴;一是明,能明才不会惑于奸佞;一是勤,只有勤勤恳恳,才不会溺于安逸;一是断,有决断,便不致牵于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