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4年11月16日讯】本月4日,纽约苏富比印象派及现代艺术晚间拍卖举行。备受瞩目的梵高静物油画《雏菊和罂粟花》以6176.5万美元成交,约合人民币3.77亿元。据悉,该作买家为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中军。
BWCHINESE中文网在上月曾报道过,中国保险公司安邦以19.5亿美元从希尔顿收购华尔道夫酒店。华尔道夫酒店作为纽约地标之一,不仅是美驻联合国大使逾50年来的下榻点,也是美国政府每年9月举办宴会的所在地。
中国9月份对外投资几乎翻了一番达到97.9亿美元。在旧金山、洛杉矶和纽约以及底特律,都有中国公司的身影,总投资额达到18亿美元。有国外媒体因此调侃,底特律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最新城市”。
美国这时发出了30年前对日本的大肆购买时如此相似的惊呼:中国要买下美国了。而不久之后,日本就由盛转衰,陷入“失去的20年”。中国会重温日本悲剧吗?
据统计,从1986年到1991年,日本的海外投资总额高达400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国。日本流入美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呈现爆炸式增长。
大量日本资本迅速涌入美国的各个领域和角落,无论是工业、房地产还是文化等产业,到处可以看到日本人活跃的身影。就连美国具有象征意义的洛克菲勒中心,也被日本人买下一部分。
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很多方面和日本走过的路很相似。比如出口导向的经济、汇率的纠结、房价泡沫、老龄化的烦恼。至于中国会不会重蹈日本覆辙,则先要分析清楚日本“失去二十年”的来龙去脉。
日本学者池田信夫在《失去的二十年》一书中,深刻分析,甚至是颠覆了世界对日本经济很多传统的看法。这让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个时候出口是日本的主要经济拉动引擎,经常项目盈余不断扩大,而美国的赤字迅猛上升,世界经济一片欣欣向荣,全球的过度储蓄都被美国照单全收。
由于相当长时间实施“出口主导型”的外向经济,二十世纪80年代初日本出口对GDP的贡献率达到23%。不过,在这方面中国比日本有过之而不及。近几年外贸出口对中国GDP的贡献率却达到了25.1%。日本和中国都是高储蓄率和低消费率,即使在日本经济的黄金时代,消费率也一直在60%以下,中国则更低,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从来没有超过50%。
从表面上看,中国崛起有着很多日本崛起模式的印记,相似之处足以引起警戒。如果做具体分析,我们会发现,中国目前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方式很像《广场协议》之后的日本。中国通过国有银行系统的快速信贷扩张而非政府支出来推动经济增长,掀起了一股投资浪潮。然而,跟之前的日本一样,也许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银行业在新一轮金融危机面前不堪一击。
由于中国不是通过财政赤字而是通过银行直接向指定项目放贷来维持高水平的增长,银行发放的债务规模以及坏账率将会大量增加。而今年年初银行的“钱荒”也反映出这点,同时,今年也集中爆发的“非法集资”案中,也有不少银行的一些债务。
同时,中国目前正面对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面对的同样问题——经济增长不平衡、政府刺激、生产能力过剩以及房地产价格高涨、以及金融系统资本充足率不足的问题。
日本政府花了十多年时间才认识到债务问题,并对银行系统加以改革,这也意味着日本股市走到了底部,并且反弹。在此意义上,我们认为,中国政府还有几年的时间来采取决定性的改革措施,这也意味着中国股市将在震荡中走好,在技术上随时都有可能上涨。
在中国方面,为了控制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以及债务飙升的局面,中国在近几个季度提高了实际利率,看来,房地产市场已经受到控制,不过我们预期不良债务将持续快速增加(除非政府迅速放松货币政策)。
在比较了更多的因素之后,我们判断,本轮中国的不良贷款率可能比日本最糟糕的时候还要高。
但日本和中国还是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拿老龄化来说,日本已经陷入老龄化的死循环。在日本的民主制下,老年人越多,越可以用选票让福利向老年人倾斜。小孩可是没有选票的。日本福利70%以上倾向老年人。年轻人缴税支持老年人的福利,抚养小孩的压力越大,生育意愿越不足,这进一步导致未来老年人比例增大、选票比例增多。
老龄化本来是大问题,但是还可以借助资本积累来克服。但是在日本的福利体系下,人们创业乏力,又如何积累资本来克服老龄化问题?
为什么安倍大搞经济刺激?如人口专家梁建章所说,老龄化社会决策不考虑未来。刺激经济就是典型的有今天没未来。
中国也有老龄化,但这种老龄化是计划生育政策造成的恶果。只要废除了计划生育政策,中国就有机会摆脱老龄化,或至少可以借助资本积累来克服老龄化恶果。但如果中国也学日本搞福利,那同样会陷入老龄化的死循环。
其他还有很多方面的不同。比如,中国的汇率只要市场化,还是可以释放巨大的潜力;土地产权个人化、可交易,又是巨大的潜力;地方政府的引资竞争,可以消除很多管制等等。
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的前车之鉴,中日经济的不同之处,也让中国可以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和推动微观市场改革,从而避危于无形,避免重蹈日本泡沫经济的覆辙。当然,要阻止日本“失去的二十年”降临中国,经济发展非常重要,但制度建设更为重要。这是近代中国史的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