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
中国唐代,有几位既有才能又有诗情的宰相,如姚崇、宋璟、张九龄、张说,都是上品诗家。姚崇、宋璟,在史家眼里与唐朝名相房玄龄、杜如晦齐名,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故姚、宋二位的诗作虽然很有特点,但其人均不以诗名,而以贤相形象载入史册。以诗文而名的宰相还推张九龄、张说以及苏颋。
张九龄
张九龄(公元678-740年),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能政,能诗,能文。七岁知属文,即有文名,擢进士后,以“道侔伊吕科”策高第,先作左拾遗,官声颇佳。累官至中书侍朗同平章事,再迁中书令。他一生的政绩虽不如姚崇、宋璟。但为人耿直,直言敢谏,举贤任能,对安禄山之流,极为警觉。曾预言安禄山狼子野心,早晚必反,奏请玄宗宜早诛灭,未被采纳。因为他守正不阿,耿直而又敢言能言,为奸相李林甫忌恨,罢政事,贬荆州刺史。后来,安禄山造反,玄宗记念他的忠告,深怀痛悔莫及之情。
张九龄的文章讲究实用,不求浮华,属陈子昂、魏征一派。但文风清畅,不似陈、魏二人的意态严肃,文字深沉。他的诗清澹和美,多雅士情调,后人认为开了王、孟一派的诗风。后来转趋朴素遒劲,运用比兴,寄托讽谕,对初唐诗风的转变,起了推动的作用。
他有《感遇》诗12首,以物喻君子,写得极有味道。《唐诗三百首》的开卷之作,就是他的两首感遇诗,和初唐诗人陈子昂的《感遇》38首相提并论。其一云:“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另外,张九龄的五言律诗情致深婉,如《望月怀远》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谓唱绝千古。
张说
另一位诗人宰相是张说。
张说(公元667-730年),字道济,洛阳人。他与张九龄一样,一生跨越初唐、盛唐两个时代。但看史籍记载,他的文名大于诗名,他的文章与唐朝文学家、许国公苏颋比肩,时称“燕许大手笔”。
张说为人正直,不佞奸邪。他历仕武后、中宗、睿宗、玄宗四朝,并无暮气。武后时张易之兄弟骄宠无度,但他不阿小人,曾遭贬放。中宗继位,始被召还。玄宗时,为中书令,封燕国公,后授右丞相,至尚书左仆射。
张说前后三次为相,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为开元前期一代文宗,品评文苑,奖掖后进,深孚众望。他“为文俊丽,用思精密,朝廷大手笔,皆特承中旨撰述,天下词人,咸讽诵之”,“当代无能及者”。他的文章重视风骨,讲究实用,可说是陈子昂文学主张的同路人。
张说的诗歌,应制之作不少,但佳作佳句也随处可见。其《蜀道后期》就写得很有情致:“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诗句避开了率直无味的毛病,把本来无情的秋风人格化了,借抱怨秋风,抒发心中烦恼,含蓄委婉,耐人寻味。
张说不能算大诗人,但有宰相肚量。对于有才能的骚人墨客,乐于帮助,肯于推荐,也最喜欢表扬。他赞扬过杨炯,推荐过贺知章,为张九龄扬善,提携过王翰,还表彰过王湾。他特别欣赏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的一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亲题于政事堂,作为朝中文士习诗的样板。
苏颋
与张说同以文章显,称望略等,并称“燕许大手笔”的苏颋是又一位唐朝诗人宰相。
苏颋(公元670-727年),字廷硕,唐朝文学大家。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人。弱冠敏悟,据宋•王谠《唐语林》卷二记载:“苏颋,少不得父意,常与仆夫杂处,而好学不倦。每欲读书,患无灯烛,尝于马厩灶中,吹火照书诵焉,其苦学如此。”后擧进士第,调乌程尉。武后朝,擧贤良方正异等,除左司御率胄曹参军,迁监察御史,转给事中、修文馆学士,拜中书舍人。玄宗时袭封国公,进同紫黄门平章事,卒年五十八,诏赠右丞相。
苏颋其诗骨力高峻,韵味深醇,情景声华俱佳。虽多为奉和应制之作, 其中亦有佳构,如《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七律,写景“奇警切实”,构思精巧,堂皇得体,颇费工夫,足见诗人的才能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