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4年09月23日讯】阿里终于上市了。
美国纽约时间9月19日,阿里巴巴(后简称“阿里”)以光鲜的成绩在纽交所结束了自己的第一个交易日:收盘价为93.89美元,相比发行价68美元上涨了38.07%。按此收盘价计算,阿里巴巴的市值达到了惊人的2314.4亿美元。
该市值远远超越了亚马逊(Amazon),也超过了百度加上腾讯的2300亿美元市值总和。目前,阿里巴巴集团在美国市场上的市值仅次于Google、苹果和微软,成为全球第四大科技公司,并超越脸书(Facebook)成为第二大互联网公司。与此对应的,马云随着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即“首次公开募股”)膨胀的账面财富让他瞬间成为中国首富,并跻身全球科技界十大富豪之一。
尽管投资者在开盘首日对阿里的热情极其高涨,关于“投资阿里可能遭受巨大风险”的质疑声浪也从未削减。美国国会的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近日发布公告, 称阿里使用的“可变利益实体”(或VIE结构,即Variable Interest Entities的缩写,意为可变利益实体)的股权机制将可能使投资者面临“重大风险”。美国做空机构浑水公司创始人布洛克(Carson Block)也公开宣称:“如果阿里有意欺诈投资者,它是绝对可以做到的”。
随后,在经历了9月19日“疯狂”IPO之后,阿里在9月22日迎来了IPO后首个交易日,但阿里的股票并没有像市场期待的那样“破百”,而是开盘后阿里 股票大跌4%,跌破90美元。有业界人士参考2007年阿里在香港上市时先涨后跌、血洗投资者的案例,将历史上的一些IPO滑铁卢案例来与阿里进行对比, 并套用马克吐温的一句话:“历史不会完全重演,但其发展总是押着韵的”,来暗示阿里在美国股市的前景并不看好。
那么,面对美国国会以及浑水公司对阿里的质疑,以及目前市场对阿里的反映,阿里的投资者将如何抉择?
担忧阿里前景 大陆更甚美国
事实上,外界对阿里的担忧绝非空穴来风,我们可以看看来自中国大陆的投资者如何看待阿里这场“美股史上最大IPO”。据科技媒体pingwest中文网9 月18日报道称,9月17日针对大陆知名投资人所做的一项联合调查显示,在“你会购买阿里巴巴股票吗”这项调查报告中,有59%的受访者表明不会投资阿 里,16%的受访者持观望态度,表示愿意投资阿里的受访者只有24%。
除了没有美元账户之外,大陆投资者对投资阿里心存芥蒂主要是两个原因,第一是认为阿里被“太贵了”。据报道,2007年阿里巴巴B2B(Business To Business,即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互联网进行产品、服务及信息的交换)业务在香港上市,融资116亿港元,开盘价达到30港元,尾盘收于39.5港 元,最高曾达到41.8港元。当初港股上市公司阿里巴巴市值超过200亿美元。然而上市不久股价急转直下,从2009年第三季度开始一路下跌至跌破发行价,初期投资者被套牢。2012年2月21日阿里巴巴集团宣布以每股13.5港元的价格,收购余下27.03%的股份,并在回购私有化后退市出场,最终让绝大多数投资人“竹篮打水一场空”。
其次,部分受访者不看好阿里巴巴长期增长前景。尽管今年第二季度(3至6月)的净利润翻了3倍,移动端收入暴涨9倍有余,且移动交易占据中国大陆总体移动交易市场的87.2%,但抛开这些靓丽的数字,目前阿里在中国大陆面临腾讯等竞争对手多方面的竞争。
就在不久前,万达、腾讯、百度三大巨头联手结成“反阿里联盟”,将对阿里在大陆交易平台形成相当的威胁。腾讯微信正在借助数亿用户的高频使用率向移动支付 和线上线下商业扩张,阿里巴巴对此缺乏有效的防御措施,旗下的移动IM来往并无优秀表现,阿里巴巴投资的海外即时通讯应用IM Tango也非一线应用。
业内人人士认为,阿里巴巴移动产品分散,并无能直接对抗微信的应用;腾讯入股京东,帮助京东在B2C(Business-to-Customer,简称 “商对客”,即网站平台告诉用户本网站主要卖什么东西、什么价钱)领域继续和天猫竞争;万达联手百度和腾讯,探索线下商业服务和线上的融合,也和阿里巴巴 的发展战略直接冲突。这些都将对阿里平台后续业务的增长构成威胁。
诚信危机 是否波及海外?
除了市场方面的原因外,部分投资者不看好阿里的另一原因,是诚信方面的缺失。
2011年5月10日,雅虎在提交给SEC(United State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即美国证劵交易所)的文件中披露,阿里在未通知股东雅虎的情况下,私自将支付宝的所有权转移到了由马云控股的境内公司的名下,这一 事件随后引发了激烈争论,连大陆官方的经济频道,也评论称“马云带支付宝‘私奔’,是不完美的决定”。马云在事后至今并不认错,这也诱发了美国投资界对于 中概股VIE结构的更多不信任。
此外,阿里在2009年2010年还曾爆出2000余家"中国供应商"涉嫌欺诈事件,对其股价产生过致命打击,马云本人在2010年曾被公安部门约谈过 50多次,最终马云等管理层人员则“转危为安”,并没有被追责,阿里平台照旧运行。对这一结果,也令业界和媒体大跌眼镜,大陆第一财经网曾对此结果发表评 论《阿里巴巴欺诈未了,诚信通问题犹存》,称“阿里将平台上欺诈行为归罪到到卫哲和100名销售人员身上,但这可能还不是问题的全部。”业内人士认为,如 果这一事件发生在美国,不仅阿里将倾家荡产,马云也必须锒铛入狱。
因此,阿里在大陆曾经遭受过的诚信危机,是否会波及海外?阿里在海外是否还会制造类似的诚信危机?这些都将成为影响阿里上市后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
网络金融 阿里真正的底牌?
在大陆面临腾讯等对手的强大压力,同时又始终未走出诚信危机的阴影,一旦在海外上市,阿里依靠什么向业界证明,自己在未来还能持续高速增长?
从阿里巴巴最近两年的财报中也可以看到,最近几个季度,阿里巴巴的收入和净利润率连续攀高,最新一个季度的净利润率甚至达到了77%——这就是前期大量投入电商基础设施之后出现规模效应的结果。这种高增长将伴随的投入的减少而迅速回落。
此外,阿里电商平台的交易额不断以惊人的速度攀高,背后依靠的主要是零售市场的规模,以及整个中国线下零售市场向线上转移的红利,然而这个红利由于腾讯微信的迅速崛起正在被多个巨头瓜分,不再只是阿里一家独占。
也就是说,无论是收入和利润率,还是平台的交易额,在未来的3到5年,阿里在大陆市场都不可能像以前那样一家独大。而海外市场对阿里则是一个全新领域,面临亚马逊等世界巨头,阿里在短期内迅速做大的可能性也不大。那么阿里的底牌究竟是什么呢?
业内人士认为,阿里上市后确保自己继续高速增长的市场,仍然是中国大陆,而阿里的底牌,则是互联网金融。阿里成立了一个单独的集团小微金服集团,在最近几 年,连续推出多项互联网金融服务,并在2013年发布本质上是货币基金的余额宝和招财宝,几乎改写了大陆互联网理财产品的格局,完全可以把“购买”和“赎回”余额宝和招财宝看作线上的“存款”和“提款”行为;同时,支付宝本身正在逐渐脱离对于阿里电商的依赖,逐渐成为了一个个人理财平台,通过官方与各类线 下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合作,几乎成为官方的“代理银行”。
更重要的是,阿里巴巴的触角还伸向了银行的核心业务——投资和信贷等金融服务。它从2007年就已经开始了与商业银行的合作,对阿里电商平台上的商家提供贷款服务。随后,在2010年、2011年和2012年,阿里又先后在浙江和重庆成立了两家小额贷款公司、一家融资担保公司,并在2013年筹备成立阿里银行。
简而言之,阿里目前真正的意图,是从一家成电子商务平台,转型成大陆金融的金融平台,并直接挑战传统的大陆国有四大银行。
分析人士认为,阿里作为一家大陆民营企业,能够在大陆把电子商务平台做到绝对垄断,即使发生了严重的信誉危机依然“岿然不动”,而上市后又将目标直指大陆 政府最为核心的国有银行,抢夺其核心业务,能让阿里能做到这一点的,外界普遍猜测是阿里“可变利益实体”中未向外界公布的神秘股东。
据《纽约时报》7月21日发表的《阿里巴巴上市背后的“红二代”赢家》报道中称,阿里巴巴在备案文件中仅公布了约70%的股份的持有者,这些持有者包括雅 虎和日本通讯公司软银(SoftBank)等大型外企,以及董事会主席马云和副主席蔡崇信(JoeTsai)等高管,而未披露的股份约占30%。之后马云 承认有“红二代”在阿里持股,分别是博裕资本(江泽民孙子担任合伙人之一),中信资本及国开金融通过其所管理的金融实体分别持有0.55%,1.1%和 0.47%的普通股,但马云在官方微博发表声明坚称,市场是其唯一的背景。然而这三家“红二代”持股加起来不到3%,还有27%以上的阿里股份由谁持有仍 然处于隐秘状态,外界普遍猜测这27%股份的幕后金主涉及大陆多家“红色家族”和当权高层。
然而目前,习近平、王岐山主导的“反腐打虎”引发的高层内斗风暴正在席卷整个大陆,目标也是直指江泽民派系。在未来的3到5年中,马云的阿里是否还能像过 那样逢凶化吉、一统江湖?目前实属难料。而对于投资了阿里的股民,尤其是海外的投资者来说,如果计划的是长线投资,可能需要再慎重考虑。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