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4年08月20日讯】现任韩国总统朴槿惠,作为韩国“五个一”总统(第一位女总统、第一位未婚总统、第一位第二代的总统——父女总统、第一位普选得票过半数的总统,第一位理工科出身的总统),无疑是一位杰出人才。
一个杰出人才的成长和成功,有很多不可缺少的条件。粗略地说起来,无非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必然因素与偶然因素。其实,它们的作用又是很微妙的:同样的社会条件,甚至是生长环境完全一样的双胞胎,各自的成就也可能很不一样。朴槿惠之所以能成为今天的朴槿惠,与她的个人秉赋、自我砥砺固然有极大的关系,而她的父母对她命运的影响之巨也决不可低估。
众所周知,她的父亲朴正熙,1961年发动5·16军事政变夺取政权,担任韩国总统长达18年之久,直至1979年遭暗杀身亡,是一位极具争议性的政治人物。不少人称赞他是韩国经济起飞“汉江奇迹”的缔造者,美国《时代杂志》评价朴氏为20世纪20位亚洲最有影响力的韩国人之一;同时他的铁腕及独裁统治也受到不少反对者的批评和谴责。朴槿惠本来志在科学强国,大学读的是电子工程专业,但是20岁时父母就让她代替“第一夫人”出国参加庆典,22岁母亲被刺杀后的五年里,她一直代演“第一夫人”角色,这就使她走上了从政道路。从1979年朴正熙被暗杀,近20年里父亲曾是朴槿惠政治上的负资产,众叛亲离。正如她在《绝望锻炼了我:朴槿惠自传》“写给中国读者的信”中所言:“那段时间我陷入了无限的绝望中,深不见底”。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韩国面临破产的边缘,她的父亲作为推动韩国经济现代化强人的功绩得到重新评价,这坚定了她学习父亲报效国家的信念;对他父亲怀有好感的中老年选民的支持,对她2012年当选总统的得票也有很大的关系。
读《绝望锻炼了我:朴槿惠自传》,我感受特别深的是父母对她良好的家教。父亲的家教是间接的,除了军人“保卫国家(利益)的正义使者”形象、坚强的意志、言行一致的反腐倡廉和俭朴的生活作风,其家教主要是通过母亲来实现的。在她的公众形象里,被认为继承了父亲的钢铁般意志,又承续了母亲身上表现的传统韩国妇女的善良、优雅、耐心和俭朴。
这本《朴槿惠自传》的第一部,题为《住在有大庭院房子里的孩子》,写的就是朴槿惠一家搬到青瓦台总统府里以后的日子。标题像她的为人处世很低调,有意不用“在青瓦台总统府里的日子”这样的词语。
父亲朴正熙虽然出身贫寒,母亲陆英修却是出生于忠清北道玉泉第一户拥有汽车的人家,毕业于培花女子高中;不顾她父亲的反对,坚持嫁给了朴正熙这个住月租房的穷少校。这样一个出身大户的母亲,教育住在总统府的三个孩子,核心价值观是,不要有优越感,不要搞特权,不要炫耀。用她时时叮嘱子女的话说:“就算父亲是总统,我们也不会有任何改变。总有一天得回到新堂洞(朴正熙任“国家再建最高会议”议长之前的普通住所),不可以因为住在青瓦台就有优越意识,别忘了这里只是暂时借住的地方。”
住进青瓦台后,朴槿惠上的奖忠小学离家太远,那时候汉城的公交车也很少,如果走读就需要车接送,母亲担心小孩用公车上学被人说闲话,更担心孩子染上特权意识,便让她与妹妹槿令住在外婆家,直到小学毕业。
就读圣心女中一年级时,又让她在学校寄宿一年,与同学打成一片,学会和睦相处,分享同学的快乐和忧愁。然后是坐电车走读,让电车车长也没法猜出谁是“总统的女儿”。下雨了,撑一把塑料伞,穿着雨鞋去上学。
母亲不给姐弟买,也不接受别人赠送新奇的玩具,因为“拥有别人没有的贵重东西,对孩子的教育并无益处,即使没有那种玩具,我们家的孩子也已经有了一大片可以尽情玩耍的院子啊。”上学时带的便当也很普通,跟同学们带的没有两样。带好同学到总统府参观,看过她的客厅和房间后,朋友失望地说:“什么嘛,和我家没有什么两样,我还以为会布置得像公主的房间。”家里换灯泡、修门把手之类的事,母亲都是自己动手干,槿惠也学会了这些家务。
至于讲礼貌、关心人、每天写日记自我修省,那更是母亲日常督导的功课。
父亲的葬礼举行完毕,姐弟三人就从青瓦台搬出,从尊荣之巅“沦落”到了被歧视的底层。父母先后惨死,人情冷暖骤变,使她情感上陷于了绝望的深渊。毫无疑问,正是良好的家教,使朴槿惠承受住了从“公主”到“弃儿”的巨大反差,能够适应平民的生活,能够重新振作起来,勇担重任。
竞选中为了“拉票”,她不辞辛劳地四处奔走,手腕握得打绷带;当选大国家党代表(总书记)之后,为了“摒刷(党的)腐败”,而住在“帐篷党舍”里办公……这一切,都可以看到家教训练的影响。
家教训练的要义是人品,这比书本知识和外交经验之类重要得多。林肯总统不曾打过仗,却领导打赢了南北战争;克林顿、奥巴马当总统之前并没有外交经验……同理,朴槿惠代理过“第一夫人”,对于她当总统并不是什么必不可少的历练。除了智慧、能力,德性的养成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