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4年08月19日讯】中纪委网站近日刊文指出,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文章称,从现在查办的腐败案件、信访举报线索和巡视发现的问题可以看出,不仅是沾钱、沾权地方容易滋生腐败,就连以往大家认为的“清水衙门”都出现窝案,令人拍案惊奇!
所谓“清水衙门”,是民间对那些权力不大、“油水”不多的政府部门的统称。例如“计生委”、“绿委会”、“救灾办”等等。跟那些权力如山、钱财似水的部门,如公安局、交通局、国土局相比,好像简直不值一提。在人们的习惯思维中,腐败的重灾区是权力比较大的肥差部门和肥差岗位,因为只有这些部门和岗位才有贪腐的土壤和条件。
但俗话说,蟹有蟹路,虾有虾路。生财之道,各有门径。前不久就爆出“清水衙门”贪腐案频发的新闻。一笔扶贫款从市到县被侵吞40%,从县到乡又被克扣40%;一张小农机具秧盘的国家补贴2毛5分,农技站就克扣1毛8分,站长还要贪3分;一个售价数百元的骨灰盒,民政干部也要拿15元回扣……
近年来,“清水衙门”的腐败时有发生。安个路灯,栽点花草,不会与贪腐挂上钩吧?然而,媒体报道,安徽省黄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对黄山市园林管理局原局长耿晓军贪污、受贿、挪用公款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作出一审判决,耿晓军被判处无期徒刑。福利院该是一穷二白的“清水衙门”吧?可武汉市福利院院长陈礼杰在清水里也能摸鱼,一年之中就捞了13万元好处。扶贫款不至于成为贪腐的对象吧?但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扶贫款被层层扒皮:从市里下到旗县,被以“活动经费”的名义克扣40%,从旗县下到乡镇又被克扣40%。“活动经费”随后被一些干部侵吞,其中市扶贫办主任郭某任职3年就贪污373万元。
再比如像气象局这样的“清水衙门”,很少有人知道他们除了享受政府拨款之外,还有许多资金来源,像手机用户接收气象信息要收费,媒体要刊登天气预报要收费。据说,电视台新闻节目前的气象预报时段,这么黄金的时段是气象局掌控的,在播报天气时插播的广告都是气象局组织和收费的。这些信息费、广告费足足可以让只有几十个人的小小气象局肥得冒油。当然还有一些不被人注意到的地方。如人工降雨,一发炮弹可以是一二千元,也可以是几万元,来去幅度太大,而且有没有效果,谁也不可能打“包票”。到底打了多少发,也很难搞不清楚。因此,像这样的机关,如果监管稍一放松,就会被这些腐败分子找到空子而钻。
其实,像类似的被看作是“清水衙门”的机关和单位还有不少,如地震、环卫、烟草、盐务、农机、绿化、防疫、血站、殡葬……等等,与“肥缺衙门”相比,“清水衙门”钱少,但是有权,且较为集中,一旦腐败,其危害程度也不容小觑,往往会出现“一伸手便拿个够”的扭曲心态。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有权力行使的地方,都可能存在权力寻租的可能和空间,“清水衙门”也就有可能变成“油水部门”。
“清水衙门”频发贪腐案给我们什么警示呢?权力不分大小,“衙门”不分清浑,只要有权力存在,就要精心设计监督制约机制。尤其是在当代,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大为膨胀,各个政府部门都掌握着大量的公共资源,在利益再分配时,如果没有严密的程序设计和严格的外部监督制约,难免会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出现偏差,把公共资源当作“唐僧肉”据为私有或合谋集体侵占。
任何“衙门”的设立和存在,都有赖于权力的存在,“衙门”是行政权力的载体。只要是“衙门”就都拥有相应的权力,相互之间的差别只是权力大小之分,而不是有无之分。换句话说,无论“清水”还是“浑水”,但都有“水”,而有水就会有鱼,有鱼就有人对它垂涎欲滴,会想方设法将它据为己有。当“衙门”里的人将本不属于自己的鱼非法据为己有时,就产生了腐败。“清水”可能产生小腐败,“浑水”则容易制造大贪官,但这都是权力的本质属性。
更何况,从本质上讲,所有公共权力都是一种资源,它的背后是利益。公共权力的行使,意味着对资源的配置和利益的分配。也就是说,有权力就有权力滥用和权力寻租的可能,而当权力可以换钱时,“衙门”也就不再“清”,“衙门”里的人也就不再“正”。这世上本就不存在什么“清水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