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4年03月17日讯】中医眼科的历史也是非常古老的,早在殷墟甲骨文当中,就有“疾目”的记载,而在《神农本草经》当中,则也记载了目翳、青盲、眼赤白膜等一些眼科病症,书中涉及眼科用药也多达70余种。在隋唐时期中医眼科有了长足的进步,对夜盲症与白内障都有了很准确的记述,且薰洗、滴眼、钩割等多种外治法与外科手术都有运用,在《外台秘要》中则有对“金针拨障术”治疗白内障的最早记载。并有了《龙树眼论》等眼科专着。
洗眼杯(晋代,杯口上沿弧形,恰与人眼眶吻合,用于治疗眼疾)
宋代,随着医学的发展,医学被分为九科,其中眼科也单独成科,进步非常突出,其中五轮八廓学说的形成是其最主要的成就。
五轮学说最早源于《内经》对眼与脏腑关系的论述,《灵枢•大惑论》曰:“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后世医家据此发展为五轮学说,以眼部不同部位的形色变化诊察相应脏腑的病变。眼部与脏腑相关部位是:目内眦与外眦的血络属心,称“血轮”;黑睛属肝,称风轮;白睛属肺,称气轮;瞳仁属肾,称水轮;上下眼睑属脾,称肉轮。
眼部五轮图
此说在宋代多种医学著作中多有发挥。如《太平圣惠方•眼论》记载:“肝脏病者,应于风轮,……心脏病者,应于血(轮),脾脏病者,应于气轮,……肺脏病者,应于气轮,……肾脏病者,应于水轮”,对于五轮的名称,五轮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各轮的主要症状等均有一定的论述。但是此时五轮在眼中分部仅瞳神属水与白睛属气较为明确,其余各轮均有缺失。而据考成书于北宋的《秘传眼科龙木论•龙木总论》当中也有关于五轮的记载,但“黑睛属肾”与“肝应风轮在内无形”的说法,又与后世相左,说明至此时五轮的眼部分属尚未完全定型。直至南宋末年,杨士瀛的《仁斋直指方论》始将五轮的眼部分属明确为:“眼属五脏,首尾赤皆属心,满眼白睛属肺,其上下肉胞属脾,两中间黑瞳一点如漆者,肾实主之”。此说得到后世眼科医家的认同,将五轮学说的主要内容基本固定下来。八廓是对五轮的补充,以期更全面的将眼科各部和脏腑进行联系。在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首次提及八廓这一名称。在《仁斋直指方论》中亦载有八廓内容,并有了关泉、养化等八种廓名,并分别与小肠、三焦等脏腑联系,但此时尚处于有名无位的初级阶段。
金元时期,中医眼科随着整个中医学术界的活跃,也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此时还出现了一批很有影响的眼科专着。如《银海精微》,旧提孙思邈撰,现经考证多认为成书于元末,因道家称眼为“银海”故有此名。书中强调“目为五脏之精华”,对五轮八廓学说非常重视。书中对五轮的名称、部位、脏腑归属三者关系做了详细的论述,将五轮学说最终确定下来,并为后世眼科所宗。书中还进一步发展了宋代眼科72证的说法,列举了80种不同的目疾,并逐一附图,以说明其病位、症状。同时也首次将五轮学说初步融合于这80种目疾当中,用于分析病机,指导治疗。
眼部八廓图
八廓理论的演变较五轮学说更为复杂,其眼部部位与脏腑分属,各书中记载差异很大。至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将八廓在眼中划分出一定的部位,配属于相应的脏腑,并以八卦中天、水、山、雷、风、火、地、泽为八廓命名。《银海精微》则大体沿用《世医得效方》命名与脏腑方位配属,并有初步运用的例证。“天廓属大肠,传送,肺金,乾卦。火廓属心,抱阳,命门经,离卦。地廓属脾胃,水谷之海,坤卦。水廓属肾经,会阴,坎卦。山廓属胆经,清净,艮卦。风廓属肝经,养化,巽卦。雷廓属心,小肠经,关泉,震卦。泽廓属膀胱经,津液,兑卦(《银海精微•八廓图式》)
五轮八廓学说作为眼科独特的辨证理论,经多次演变后,最终于元代定型并运用于临床实践当中。尤其是五轮学说,已成为中医目诊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一直沿用至今。
来源:网文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