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人,北宋名臣。
【看中国2014年03月03日讯】自古以来,皇帝诏书是皇权的象征,见诏如见皇帝本人。大宋帝国偏有一位敢烧皇帝诏书的大臣,他就是在真宗朝任相六年的李沆。李沆,字太初,河北人氏,因公忠恤国,勤勉政事,为人刚正,博雅厚望,死后被真宗谥为“文靖”,又被后人称之为“圣相”,一个“圣”字足可见李沆在历史上的评价之高,这对中国历史上如过江之鲫的宰相来说可并不多见,纵观宋史,李沆的确当得上“圣相”称谓,其并非是浪得虚名之士。
李沆是太平兴国五年的进士,同榜之中还有两位后来赫赫有名的宋代名臣,即后来相继为相的王旦和寇准,一榜之中三个宰相,真是“满朝读书人,尽是朱紫贵”。李沆最早为宋太宗所赏识,在通判潭州任上因政绩才干突出被简拔为右补阙,知制诰,这是一个为皇帝起草诏书的官职,可谓已入权力中枢,宋太宗还因为李沆清贫,为官一任欠了不少钱,特意赐钱三十万给李沆还息。
李沆一直很受太宗器重,先后授翰林学士和参知政事(副宰相),太宗为什么对李沆信任有加呢?原因在于李沆确实优秀,从来不人云亦云,很有政治主张和见解,李沆在结识君王之际,时刻履行着宋代士大夫的责任,不忘“风规”教育君主,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李沆从未任过地方大员,可是仍然不妨碍他的提拔,也没有得到朝中非议,可见李沆在士大夫阶层中的为人和口碑是相当不错的。
后来因为天降大雨,连绵百日,形成了洪涝灾害,在天示异象情况下,宋太宗借机对权力中枢重新洗牌,所有的执政人物被集体罢免,李沆虽被罢官,但是宋太宗对其并无恶意,调任地方仅一年就被召回朝廷,委任李沆为太子宾客,辅助未来的君主三太子元侃即后来的真宗赵恒,这是李沆一生中最重要的任命,为其后来执政宰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也可看出,太宗确实对李沆用心良苦,李沆是太宗非常放心的顾命大臣。
公元997年,太宗驾崩,真宗即位,彼时真宗已经30岁了,但是宋真宗从小战战兢兢活在父亲太宗的阴影之下,对王权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宋太宗因为自己的皇帝来路不正,所以长期以来一直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政治,一手抓兵权,还留了一手以防备自己的儿子阴谋篡权,太宗先后找茬废除了长子元佐和次子元僖,后来在其病重其间才册封了三子元侃为太子,当听到天下人称太子为“少年天子”时,老子竟然吃起儿子的醋来了,老大不高兴,幸亏寇准当时在旁边劝说才勉强保住了太子地位。
正是因为太宗对权力欲望太强,导致了真宗的物极必反,真宗不是一个强权的皇帝,早在李沆太子宾客任上,真宗就对李沆言听计从,新皇帝上位自然对自己的府中旧僚要重用,李沆在真宗和执政集团的共同选择下,担任了宰相,真宗时代是一个承平天下的时代,李沆的作为是一种平平静静的作为,首先真宗是新一代受正规教育而成长起来的帝王,李沆的教育作用非常重要,再者,李沆执政六年之间,天下太平,既无兵戈之争亦无强权倾轧,李沆是治世之能臣,发挥了文人集团的最大优势,以德教化,所以李沆对后世的意义以及在宋朝的作用不可低估。
李沆创立了宋朝宰相执掌军事的先例,因为宋太祖的陈桥兵变,所以对军权采用的是制衡权力中枢的方法,宋朝设立了主管军事的枢密院,一般军事问题执掌中书省的宰相是没有办法知晓和参赞的,这就造成了文官政治对军事问题的一无所知,一旦发生战争,势必造成中书省和枢密院的相互掣肘,这对强化全国执政集团权力和集中朝廷人财物应对战争是非常有害的,真宗因为信任李沆,所以军事上的事情都要枢密院知会中书省,征求李沆意见,久而久之,形成了军事问题中书省和枢密院共同决断的常规,可别小看这个变化,假如没有李沆开创的这个中书主兵成例,后来寇准的澶渊之盟后大刀阔斧的主持军政就毫无可能。
李沆虽受真宗宠信,但是并不飞扬跋扈,宋史中记载,丞相李沆经常以四方水旱盗贼以及不孝恶逆之事奏闻真宗,真宗每闻不悦,别人问李沆为什么用这些事烦恼君主呢?李沆说人主少年,当知天下疾苦,不然血气方刚,自然会陷入声色犬马之中。李沆是在用这种方法让真宗时刻警醒,保持住忧患意识,此识此见,比稍后的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要早许多年,何况李沆是对皇帝直言相谏。李沆的这种强化君王忧患意识的做法,直到南宋时,仍然为后世文人士大夫所借鉴。
非独有如此的远见卓识,李沆还以自己的光明磊落和虚怀若谷深深影响着真宗,真宗曾经问李沆,别人都经常给我打小报告,而你却没有,为何?李沆则回答,“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李沆用自己的行为举止启示真宗偏听则暗,兼听则明,从一开始就杜绝奸佞小人的谗言。宋史载真宗欲使自己的嫡亲驸马都尉石保吉使相,曾数次三番征求李沆意见,李沆大义凛然的说,提拔官员当有提拔官员的规定,此人不过是皇亲,没有一点功劳,岂可因一人而招致天下非议。直截了当的拒绝了真宗的裙带关系。
李沆虽然六年贵为宰相,但是一生清贫节俭,从其入仕后仍负巨债就可看出其绝不与俗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李沆为相尊崇的是《论语》中的“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圣人之言。史载,“公为相,治居第于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公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即使是这样的宅院,也已经墙垣毁损,破败不堪。李沆还知人善用,同年进士寇准曾多次举荐丁渭(溜须典故出处之人),李沆一直不采纳,寇准十分不解,跑去问李沆,李沆笑而不答,逼急了,淡淡一笑,说他日后悔,你当想起不用他的原因。后来丁渭也当了宰相,被后人称为一代“罔上弄权”的奸相,寇准吃了此人大亏,才想起李沆看人的确是看到骨髓里了。
李沆在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件事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焚毁皇帝诏书,《宋史》记,李沆为相时,真宗曾经夜遣使臣手持皇帝诏书,欲以某氏为贵妃征求李沆意见,李沆对着使者焚烧了诏书,同时上奏皇帝,认为此举不可,于是,皇帝只能作罢。手焚皇帝诏书,这可不是谁都有勇气能够做到的,但是李沆却以斩钉截铁的方式告诉皇帝此事没有商量的余地。自然相权对皇权有所制约,李沆身为宰相,背景比较特殊,但同时也说明真宗非常敬畏李沆,几乎到了言听计从的程度。
李沆为相期间,虽然深受皇帝宠信,但是并不恃宠弄权,《宋史》中对李沆的评价是“沆性直谅,内行修谨,言无枝叶,识大体。居位慎密,不求声誉,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李沆卒于景德元年,时五十八岁,真宗如丧考妣,哀恸至极,亲赐谥号“文靖”,并为此“诏特择日举哀”,相当于现在全国降半旗,举国哀悼的超高规格,此前也只有开国功勋赵普和曹彬曾经享受过,李沆在丧事上的规格,也开了宋朝宰相的先河,并让后来的宰相们沾了光,李沆死去多年后,真宗还援引李沆的循例,后来的继任宰相王旦看到真宗勤于政事,以及奸臣丁渭的弄权,不由感慨,“李文靖(李沆)真乃圣人也”,李沆开创了宋朝真宗时期的承平景象,纵观李沆为政一生,实无愧于“圣相”之称。
(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