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百里
【看中国2013年10月31日讯】蒋百里:他是军事理论家而非军事指挥家,但其影响和作用不亚于任何将帅
蒋百里(1882-1938年),原名蒋方震,字百里,浙江海宁人,民国陆军上将,中国近代著名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家学渊源,早年时代接受了很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国学深厚。1894年中日甲午之战失败深深刺通了他,经常手捧《普天忠愤集》挑灯夜读,读至热血沸腾处放声痛哭,泪如雨下,立誓为国效命。1898年戊戌变法时考中秀才,受维新思想影响,饥渴地阅读新书。1900年到杭州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深造。翌年东渡扶桑,留学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第三期(此前在成城初级军事学堂),光绪卅一年(1905)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与蔡锷、张孝准并称为“中国三杰”,日后三人都成为非凡人物。
当时中国留日学生已达3000人左右,大多思想激进,倾向革命。蒋百里当选为中国留日学生大会干事,并组织“浙江同乡会”,又于1903年2月创办大型综合性月刊《浙江潮》,影响甚大,鲁迅、章太炎等人亦为其撰稿。蒋氏自己所写的《发刊词》、《国魂篇》、《民族主义论》等文,宣扬民主革命,提倡民族精神,立论独到,条理清晰,文辞流畅,感情奔放,颇类梁启超文笔;而他倾向革命,又不同于梁氏的改良主义,颇受读者注意。(因在此期间蒋氏结识了戊戌后亡命东瀛的梁氏,并执弟子礼。)
1906年,蒋百里应满清东三省总督赵尔巽所聘,为东北新军督练公所总参议,筹建新军。赵曾专折奏保蒋氏为“特异人才,可以大用”。随后被公派至德国研习军事,成为兴登堡将军(后为德国总统)下属连长。1910年回国任京都禁卫军管带,在沈阳“以二品顶戴任用”。这一年他不过28岁,但在同龄人中已锋芒毕露,声望无两。1911年武昌起义后潜回南方,任浙江都督府参谋长。民国成立,又调任陆军部高等顾问。1912年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首任校长,学生中有未来名将白崇禧、陈铭枢、唐生智、方声涛、刘文岛、张治中、陈诚等。斯时便已与广东李浴日、云南杨杰同为中国军事学巨擘,驰名海内外。
蒋百里在德国哈尔伯斯达特军营 (1911年)
1913年6月18日,在保定军校,凌晨5点,天刚灰亮,校长蒋百里就召集全校两千余名师生紧急训话。他身着黄呢军服,腰挂长柄佩刀,足蹬锃亮马靴,站在尚武堂石阶上,一脸沉痛:“初到本校我曾宣誓,我要你们做的事你们必须办到,你们希望我做的事我也必须办到。你们办不到我要责罚你们,我办不到我也要责罚我自己。现在看来我未能尽责……你们要鼓起勇气担当中国未来的大任!”
同年蒋百里兼任袁世凯总统府一等参议。1916年袁氏称帝,蒋氏入川佐老同学蔡锷讨袁。袁氏死后,又陪蔡氏去日本就医,旋即为之料理丧事。1917年回国,任黎元洪总统府顾问,开始首次撰写军事论著《孙子新释》、《军事常识》等,出版后成为保定军校教材。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与梁启超等一起去欧洲考察。次年春回国,正值国内提倡新文化,一时如风起云涌。梁氏深感于欧洲的文艺复兴,决心放弃政治生涯,全力从事新文化运动。蒋氏积极参与,成了梁氏最得力的助手,号称“智囊”。他不仅出主意,更著书立说,主持“读书俱乐部”、“共学社”等团体,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战将之一。
1920年蒋百里当选浙江省议会议员,参与浙江、湖南省宪起草工作,支持“联省自治”;又主编《改造》杂志。
次年,蒋百里将欧洲考察的成果写成一本《欧洲文艺复兴史》;梁启超为之作序,下笔不能自休,竟写了5万多字,跟原书的字数差不多了,只好另作短序。后来梁氏将这篇长序改写、充实,取名《清代学术概论》,反过来又请蒋氏作序——此事可算民国学术界一大佳话。
1923年蒋百里心血来潮,文艺精神奋发,同胡适组织新月社,并同徐志摩结为至交。
1925年蒋百里再度出山,任吴佩孚部总参谋长;因吴不“讨奉”而辞职,去上海投孙传芳。1933年奉蒋介石之命再赴日本考察,便很早就预知到中日大战不可避免,拟定多种国防计划,呼吁国民政府备战。1935年任军事委员会高级顾问。来年赴欧美考察,回国后倡议发展空军(中国最早关于空军构建的思想,却是来自陆军出身的他)。1937年9月以蒋介石特使身份出访意、德等国,回国后发表《日本人》及《抗战基本观念》,断定日本必败,中国必胜。1938年8月代理陆军大学校长。
蒋百里对日本人的军事评价不高,但他后半生和日本结缘不少。他是国民政府对日作战计划的主要设计者,他于1937年编著的《国防论》出版后曾轰动一时,书中第一次提出抗日持久战的军事理论,成为整个二战期间中国军队的战略指导依据,在日后一定程度地影响了白崇禧等多人。在这部让他耗尽心血的千钧之作的扉页上,老将军饱含深情地写下了这样的字句:“万语千言,只是告诉大家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八年抗战的战场上,无数蒋将军在保定军官学校、陆军大学带出来的国防军子弟浴血沙场,成为中国军队高层指挥官的柱石。
有人说,蒋百里“在日本军校与德国军队里得到的尚武之血,终身都在其身中流淌。……有两个蒋百里,一个文人的蒋百里,爱结社、写文章、交名流;一个军人的蒋百里,终身梦想亲手击败整个日本军队。到最后,军人蒋百里战胜了文人蒋百里,虽然,他依靠的只是纸上谈兵”。
蒋百里的主要军事战略观点是:第一,用空间换时间,“胜也罢,负也罢,就是不要和它讲和”;第二,不畏鲸吞,只怕蚕食,全面抗战;第三,开战上海,利用地理条件减弱日军攻势,阻日军到第二棱线(湖南)形成对峙,形成长期战场。他还犀利指出,中国不是工业国,是农业国。对工业国,占领其关键地区它就只好投降,比如纽约就是半个美国,大阪就是半个日本。但对农业国,即使占领它最重要的沿海地区也不要紧,农业国是松散的,没有要害可抓。所以,他的结论是:抗日必须以国民为本,打持久战。
但遗憾的是,蒋百里无法看到自己的理论变成现实。同年11月4日,在迁校途中,他病逝于广西宜山。国民党政府追赠其为陆军上将,称之“军神”。
蒋百里终身没有亲自指挥过一次战役,在30多年的职业生涯里,他先后被梁启超、胡适、赵尔巽、段祺瑞、袁世凯、蔡锷、黎元洪、吴佩孚、孙传芳、唐生智、蒋介石等历史风云人物聘为参谋长或顾问、同道,但只是充当高级幕僚,颠沛于诸侯。他的盖棺定位,应该是军事学家而非军事家。王芸生回忆他的文章,或者曹聚仁的《蒋百里评传》,都审慎地使用了“军事学家”一词。王氏说:“百里先生是中国有数的军事学家,他未曾典兵,而他的学生多是典兵大将;他的军事著作虽不算多,而片语只字都可作兵学经典。”在“老虎总长”章士钊的挽诗里,却说他“谈兵稍带儒酸气,入世偏留狷介风”。黄任之的挽联则相对客气一点:“天生兵学家,亦是天生文学家。”
杨杰:军学泰斗、陆军大学校长
杨杰(1889—1949年),白族,字耿光,云南大理人,民国时期军事战略家、军学泰斗,陆军上将。他的《国防新论》、《军事与国防》、《大军统帅学》和《战争要诀》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每一个想成为高级军事指挥官的必备读物。1895年开始在大理读私塾,天资聪慧,所读之书过目不忘,且思路宽广,所提问题往往把老师同学弄得膛目结舌。1900年入大理敷文学院就读。次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逼清廷签订《辛丑条约》,全国民怨沸腾。先生在书院也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杨杰听后,激动地对同学说:“海禁开后,军事外交无一不败,若不改弦更张,就会像安南、缅甸、印度一样亡国灭种。”
1905年,年仅16岁的杨杰徒步到昆明报考京师大学堂,因考期已过,便转考云南陆军速成学堂并被录取,从此开始军事戎马生涯。在校期间接触的新思想、新科学渐多,不久就悟出“那么大的中国,为什么打不过远来的外国强盗”的原因,奋笔写下“东鲁文章旧,西欧教化新”的对联赠友人。不久又入保定北洋陆军军官学堂学习;因成绩优秀,1907年被清政府选送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预备学校学习,在这里结识蒋介石。1909年在日本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两年学习期满后,他考试合格,升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10期炮科学习。
1911年杨杰毕业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5月任沪军威武军第一团团长,授上校军衔;因遇兵变,回到云南参加蔡锷的军队。当时贵州局势混乱,蔡锷派唐继尧率兵2000援黔。恰逢原贵州都督杨柏舟领兵万人反扑,他向唐继尧分析战局:铜仁是全局要点,而大鱼塘则是铜仁要点,应在此处展开口袋阵伏击敌军。经过两日激战,以少胜多,迫使杨柏舟退回湖南。此役被称为杨杰黔东大捷。
1913年3月杨杰任黔军步兵第10团团长,5月任黔军第1旅旅长;二次革命时率部突入重庆镇压熊克武,兼重庆卫戍司令官、重庆道尹、四川省政务厅厅长、重庆警察厅厅长,授少将军衔。1914年任云南讲武堂骑兵科科长兼日语教官,和赵丕欣结婚,生有两子。婚后不久任云南省弥勒县县长。
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昆明五华山誓师护国。12月杨杰任护国军第3军(唐继尧)5支队支队长,后改任护国军第1纵队司令;1916年2月任护国军第4军(黄毓成)参谋长兼叙南卫戍司令和第1梯团团长。他率部加入后,对部队进行大刀阔斧的整编,加强军事训练,使官兵素质迅速提高,很快成为转战滇川黔地区一支劲旅。6月任中将。1917年1月任北京大总统府军事咨议兼陆军部顾问。他本想实行自己军事报国的志愿,但在看到北京官场的黑暗后,不久回滇任靖国联军第4军参谋长;8月任靖国联军中央军总指挥兼泸州卫戍司令,指挥金汉鼎和朱德两部大破川督周道刚部,收复泸州。他见滇军已转为胜势,便接受朱德还政于川人的意见,保举熊克武为四川督军。1918年春因父丧回昆明守孝,期间两个儿子患白喉癌去世,从此再没有亲生子女。
1921年顾品珍为云南都督后,委任杨杰为云南省留日学生监督赴日本。这是他二次到日,回顾十年来,一腔报国的热血竟被置于军阀乱战之中,而民国一天一天坏下去,他对学习西方产生了极大怀疑。认为要完成国民革命,就要彻底铲除依赖外国人的劣性根。他不断督促学生不要忘记自己的责任。1921年除夕,在学生聚餐会上,他就指出:“日本对中国之侵略野心,益更积极而不可抑制。”
在对学生寄予厚望的同时,杨杰也为自己制定了目标:报考日本陆军大学,学习更深的军事理论。他毅然放弃中将头衔,以中校入日本陆军大学第15期深造。4年当中如饥似渴地学习中外战争史及有关历史、地理、战略、战术等方面知识,军事理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深得校方欣赏。在一次演习中他被选为统帅,指挥演习得心应手,并有独特创新,得到日本天皇赞赏,并赐予军刀。他也因此赢得“天才将军”的美誉。天皇还特意让人测量了他的脑袋,果真比一般人要大。1924年冬以优异成绩毕业,回到祖国。
冯玉祥国民军第3军军长孙岳向杨杰发出邀请,经孙中山同意后,他来到孙部任参谋长。1925年3月任国民军前敌总指挥,一举打败在洛阳的刘镇华部;9月任河南陆军训练处教育长,对现役军官进行培训,取得显著成效。旋脱离北方国民军赴广州参加国民革命军,1926年5月任国民革命军第6军总参议,辅佐军长程潜参加北伐,12月任第6军17师师长。
炮击南京事件后,蒋介石瓦解第6军,1927年3月任杨杰为改编第6军后的第1纵队队长,4月任第6军副军长并代理军长,指挥第1军第1、第3师和第6军继续北伐。7月部队改番号为第18军,他继续任军长。不久蒋介石强攻徐州大败,他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淮南行营主任兼总预备队指挥官,负责淮河防御。8月蒋介石下野前,将北伐第二路军退守长江南岸,交他指挥。
龙潭战役后,杨杰指挥第18军、第14军、第32军渡江追击孙传芳,一举攻克扬州、宝应,南通等地。1928年3月任军事委员会常委兼办公厅主任,旋任第1集团军参谋长,参加二次北伐。5月蒋介石车到泰安,恰逢日军出兵占领济南商埠,杨对蒋说:“日本出兵早在预料之中,应该命令部队绕开济南继续北上,以收北伐全功。”遂使第1集团军顺利到达德州。6月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北平行营主任、北平宪兵学校校长。
1929年3月杨杰任陆海空总司令部行营总参谋长,随蒋介石参加蒋桂战争。10月任南路军行营总参谋长、讨逆军第10军军长兼左翼指挥官,随蒋介石参加蒋冯战争。当时西北军代总司令宋哲元东出潼关,发动强大攻势,蒋军整个正面危急。他率47师、48师增援,一举打败冯军,扭转整个战局。
1930年2月杨杰任洛阳行营主任兼第10军军长,随蒋介石参加蒋唐战争。1930年2月任宁、镇、澄、淞四路要塞总司令,5月任第2炮兵集团指挥官、陆海空总司令部总参谋长,随蒋介石参加中原大战。7月中,阎锡山主力渡过黄河袭取济南,冯玉祥也在陇海线上发动攻势。他建议诱敌深入,在陇海、津浦两条铁路摆开口袋阵,各个击破冯、阎两军。他亲自指挥6个师于8月1日向汶上发动总攻,经过5昼夜激战,傅作义在肥城部被消灭一半,戴玉玺部除三千投诚外悉数阵亡,张会沼部在长清完全溃散;同时19路军也在胶济线将阎军主力王靖国部消灭。他完全赢得了济南会战的胜利。8月冯玉祥分兵7路,发动规模空前的八月攻势,形势非常危急,他劝说蒋介石不要退却。等到10月张学良进兵关内时,冯阎军不可避免走向了崩溃的道路。
1931年杨杰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2月任陆军大学校长,1932年1月任军事委员会参谋次长兼陆军大学校长。他不仅有着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也是卓越的军事理论家和教育家。他长期从事军事理论研究和军事教育工作,在创造中国的战略战术理论方面颇有建树,在改造中国军队、提高其战斗力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方略。他长期担任陆军大学的领导工作,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军事人才,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他注重对学员加强品德、人格教育,强调中国的一代军人要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1933年3月杨杰和财政部长宋子文、军政部长何应钦、内政部长黄绍竑、外交部长罗干文一起北上,任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参谋长兼华北第8军团总指挥,参加长城抗战。他的正确主张遭到投降派何应钦的阻挠,愤然退出。9月任军事考察团团长赴欧洲考察军事,此后近1年时间里先后到了德、法、苏等29个国家,在苏联斯大林多次接见他,对他写的《蒙古骑兵之性质及使用方法》赞赏不已,称他为“战略专家”。在英国,国防大臣赞叹他为“军学泰斗”。从此他的军事、外交才能闻名于世。回国后写成《欧洲各国军事考察报告》。
1935年1月杨杰兼任陆军大学教育长,按照日本陆军大学校的教育和管理方法来教育学员。
1935年8月组织庐山军官训练团,蒋介石任团长,杨杰任团附。11月再次当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
白崇禧:桂军“小诸葛”,日本人称他“军神”
白崇禧(1893—1966年),回族,字健生,广西临桂人。军事家,陆军一级上将,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创始人。先后就读于武昌陆军预备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属国民党桂系中心人物,有“小诸葛”之称,地位仅次于李宗仁,与李合称“李白”。1911年参加武昌起义,历经北伐战争、抗日战争,指挥过台儿庄战役、昆仑关大捷等诸多著名战役。1966年在台去世,安葬于台北六张犁回民公墓。
李宗仁和白崇禧二人是国民党内最具实力的地方军事派系——桂系的中心,多年来一直合作无间:最初一同加入孙中山在广州的革命阵营;又联合一起驱赶广西的旧军阀;北伐时率广西军队攻至山海关;北伐成功后和蒋介石及其他地方势力多次开战;八年抗战爆发后动员广西的军队抗击日军,合作指挥多场大战,并屡有胜果。
白崇禧日常待人接物中,反对官僚架势,反对打骂士卒,主张吃苦耐劳,禁烟禁赌,反对不良嗜好,在国民党统治阶层中是比较自守自节的;他多谋善断,胆识超人,谋略深长,记忆力惊人,善于捕捉战场信息,他善于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穷追猛打、佯攻佯动、出奇制胜等战略战术,所以常常能够以少胜多,有“常胜将军”之称,在国民党将领中素有“小诸葛”、“今诸葛”、“当代张良”、“现代第一俊敏军人”等雅号。其卓越的军事才能甚至日本人也称之为“战神”,是国军中为数不多能得到敌人称赞的将领。著有《现代陆军军事教育之趋势》、《游击战纲要》等;其采访谈话被整理成《白崇禧回忆录》。
抗战期间,白崇禧首先指挥台儿庄会战(1938年),歼敌1万余人,是国军抗战的首场胜仗;随后指挥昆仑关战役和武汉战役(1940年),前者歼灭了日军精锐中村旅团,后者消耗了日军15万人,使日军很长时间无法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
1925年广西统一,成为新桂系首领之一。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副总参谋长,代理总参谋长之职。1927年任东路军前敌总指挥,后兼任上海警备司令;同年任第四集团军前敌总指挥。1931年被选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1932年出任广西绥靖副主任。1935年被授予陆军二级上将。1937年任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兼军训部部长。1945年当选第六届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同年被授予陆军一级上将。1946年任国民政府国防部部长。1947年兼任九江指挥所主任。1948年任华中“剿总”司令。
白崇禧与李宗仁是同县老乡,两人与黄绍竑又是广西同学。“李白”二人加上黄,超级的政治谋略成就了新桂系从镇南关打到山海关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