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经济危机爆发的风险

作者:章玉贵 发表:2013-08-16 10:23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看中国2013年08月16日讯】在内外经济均存在巨大不确定性的情势下,全面审视中国经济面临的系统性风险尤为重要。

随着审计署开始全国性地方债审计,过去一直被忽视的地方债风险急速浮出水面。总量至少15万亿元的地方债如今正成为各级各地政府的重负。业已审计的36个地区债务中,居然有9个省会城市本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超过100%。而稍有经济常识的人都知道,负债率超100%意味着资不抵债,因此,关于中国出现“底特律式破产”的担忧绝非杞人忧天。

事实上,背负着千亿地方债而备受关注的鄂尔多斯,今年以来出现了财政收入负增长,一度被迫缓发公务员工资,压缩或者停建公共建设项目。鄂尔多斯能否自我走出债务危机,现在根本无法判断;甚至,在中国经济版图中处于举足轻重地位的经济大省江苏,也深深陷入地方债泥潭。

一直和广东争夺中国经济“一哥”地位的江苏,去年通过金融机构售出的债券竟是广东的3倍,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江苏经济举债为继的事实。

当前中国的地方债问题是债务危机还是财务困境,尚在争论之中。不过,即便按照最乐观的估计,即地方债问题暂时没有失控,也不能掩盖不少地方政府发新债还旧债从而放大地方债风险的事实。现在,连一些小城镇也在借助投资实体发行债券,而如果全国2800多个县,都在发债,其累积起来的系统性风险一旦大爆发,其后果有可能远比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为重。

因此,不能认为有国家强大的整体经济实力和信用托底,地方债即便发酵也不大可能引爆成为全局性的经济与金融危机。因为展期只是阶段性的安排,如果出现大面积集体违约,则经济本就存在内外失衡的中国,必须格外小心地方债膨胀之后引致的系统性经济风险。

与地方债一同位列当前中国经济最为突出问题之一的房地产泡沫,更是中国经济这些年来挥之难去的巨大风险。笔者曾说过,尚未完成工业化的中国,如果继续放任在制造业基础不很巩固且金融体系并不健全的情况下,就将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风险极大的房地产领域,则不仅难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真正转型,亦很难承受得起一场大规模的金融危机的冲击。

而从系统性风险来看,房地产泡沫破灭相较股市泡沫破灭对经济具有更严重的威胁和破坏力。研究表明,发达国家因房地产泡沫破灭诱发的GDP下降,是股市泡沫破灭后果的两倍;而从中国房地产发展史来看,当年中国的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曾使国内金融业遭受重创,物价飞涨,通货膨胀率高达两位数,失业率直线上升,经济也因此大调整。

而今如果房地产泡沫再次破灭,则由此引发的银行体系大崩溃,其产生的雪崩效应,甚至要超过当年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的后果,中国经济增长率也有可能因此下降2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如果主要发达国家在贸易和金融领域频频对中国发难,则中国有可能在尚未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情况下,在经济遭受重创之后错过重振的时间窗口;

房地产面临的巨大经济风险,各级各地政府不是不清楚,发改委主任日前再次强调要坚持房地产调控各项政策,但本轮长达十年的房地产调控周期之所以出现反复,显性原因在于调控目标与手段不匹配;进一步原因是既得利益者阻碍有效调控政策的出台;深层次原因则由于经济战略转型进展缓慢和好的市场经济秩序缺位,致使各地经济深度依赖房地产业。

特别是在实际操作中,相关部门采取的手段往往停留在对房地产价值链终端环节的修修补补上,而不在房地产价值链的上游环节动手术,有关部门始终在盘根错节的房地产价值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迟迟不能告别“土地财政”、“土地经济”局面,那么,所有针对二级市场的所谓杀手锏,最终都有可能将调控成本转嫁到刚性需求的市场主体身上,就会形成某种意义上的助推房价上涨的格局。

细究起来,地方债与房地产本身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般而言,地方政府是以土地为抵押从银行借出资金,只要房价上涨,则由此带来的土地财政收入便可覆盖这笔债务,反之则反是。因此,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商以及银行已经结成命运共同体,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事实上形成了共同绑架中国经济的局面。

如果不能尽快清理地方债黑洞,不能有序挤压房地产泡沫,不采取决断性措施彻底整治“投资饥渴症”,则局部风险的扩散和发酵极有可能演变成中国式经济危机。而民生福利和财富增长的不协调问题早已不再局限于经济领域,如若不能找到有效对策,中国有可能在无法对外释放风险的情况下,独自吞下经济危机苦果。

危机可能早已不是将来时,而是现在时。如果爆发中国式经济危机,届时中国除非拥有超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否则,像中国这样一个表面上深度嵌入世界经济实则是类孤立型经济体的新兴大国,其遭受危机的后果将远比美国、欧洲和日本当年的经济危机为重。而从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来看,中国经济的自我修复能力早已大不如前。

中国经济固然需要打造升级版,但一个极为重要的前提是必须对经济体系本身进行彻底体检,切实针对相关突出问题找出相应对策。

考虑到地方财政收入不大可能大幅度持续增长,因此消除地方债黑洞的关键之举,一是要对五花八门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彻底体检与风险评估,在此基础上出台相关融资措施,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底线;

二是各级各地政府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与提振内需等方面有真正突破,抑制投资过热,尽快戒掉房地产之瘾,消除经济出现大起大落的生成机制。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BWCHINESE中文网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