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3年06月20日讯】
餐桌礼仪
01.为女士拉椅子的时候,要把椅子抓稳,并恰当指引。不要猛推椅子,碰到女士的腿。
02.如果是聚餐,等所有人都坐齐后,主人请大家开始时再动筷。
03.所有与食物无关的东西不要放在桌子上,如钥匙、手袋、烟盒、墨镜、手机等。
04.用餐时如果想要喝水或饮料,先用餐巾擦拭嘴巴,以免弄脏杯缘。
05.如果想上洗手间,只需说“失陪一下”。
06.餐桌上如要传递菜肴,一般按逆时针顺序,但如果你左手位的人刚好提出要求,也可以直接递给他。
07.不要啪的一声抖开餐巾,或以卖弄的方式展开,好像它是奥林匹克会旗一样。
08.用餐时如果不想饮酒,不要倒置酒杯,也不要郑重地宣布你不喝酒,只需以指尖轻点酒杯边缘,说“今天不喝酒,谢谢”。
09.往冰茶中挤柠檬汁时用手挡住柠檬,避免汁液不慎喷溅到同伴的眼睛里。
10.把原本要递给别人的沙拉碗或盐瓶半道截下,这跟插队没什么两样,显得你既贪婪又粗鲁。
11.和朋友或家人外出就餐——即便是高级餐厅——也可以打包剩余的饭菜。商务聚餐时则不要这样做。
12.在社交聚会的餐桌上可以发短信吗?美国知名网络杂志Slate科技专栏作家法哈德·曼琼说:“如果上洗手间需要说'失陪',那么,你伸手去拿手机时,也应该说同样的话。”
工作场所礼仪
13.开会时不要查看私人设备,尤其是老板或任何可以对你的表现作出评价的人在场时。
14.不要突然出现在其他人的格子间旁。
15.不要使用免提,除非你是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或是开远程会议。使用免提时,告知与你说话的人,还有其他人在场。
16.介绍他人时,先称呼社会地位较高的人。比如,“总裁女士,我想为您介绍一下我们的新进员工某某某。”
17.接听电话时主动报出名字和公司名称:“这里是某某公司,我是某某某。请问需要什么帮助?”
18.语音留言时请说明姓名、公司名称和联系电话,并简洁说明来电原因,最后说再见。
19.先到门边的人,记住要为后面的人拉住门,无论后面的人是男是女。
20.不要在办公室使用微波炉加热重口味食物。
21.如果在开会,请把手机调至静音,特别是你的来电铃声设置是“谁放了我的狗”。
22.不要说“原谅我”,而是说“请您原谅我。”前者是命令,后者是请求。
外出礼仪
23.不要堵在机场的登机处。上机后,快速把行李放好并离开过道。
24.飞机飞行时如果需要起身,不要猛拉前面的座位。
25.去游乐场玩,不要插队。
26.给宝宝换尿片时要避开他人,并且不要在其他人可能用餐的桌子上更换。
27.把狗牵到合适的地方大小便并清理干净。
28.与老板一起乘坐出租车时,你先上车,这样她就不用挪位置。
29.聚会时,如果谈到让你不舒服的偏激话题时,你可以说:“我不太赞同。”然后转换话题。
30.如果你举行的聚会上有客人喝醉了,悄悄问他是否需要躺一会儿,是否需要安排车送他回家,或是否愿意在你家过夜。一定不要让他开车。
31.你先进电梯时,不要着急按关门键。
32.和别人打招呼时摘下墨镜。
33.如果婚礼邀请函上没有说明可以带客人参加,不要自作主张。如果你是新娘或新郎,不要向别人索要礼金。
34.走人行道右侧,停下来查看手机时,注意是否挡了别人的道。
35.如果电话突然掉线,打电话的人应当重新拨打——即使话已说完。
36.不要用戏谑的口气对说话有口音的人发问:“你是哪的人?”
37.不要在排队结帐时不停打电话。
38.如果你的iPod配置的是便宜、漏音的耳塞,在播放你下载的Lady Gaga音乐时,你边上那些人的耳朵就会受到类似电锯般的折磨。
通讯礼仪
39.如果你需要回复的邮件内容只是“谢谢”,记住不要发了又发。
40.对于微博私信不回的,不要穷追猛打,也许对方不想回应。
41.不要在洗手间里使用手机,因为对方听到的可能还有不雅的声响。
42.与别人进行面对面交谈时,不要低头瞄手机看是谁在给你打电话。
43.不打招呼免费使用邻居的无线网络,这类行为等同于偷窃。
44.快速答复合理的在线邀请。
45.发电子邮件时,不要为了贪图省事而全部使用大写字母。
46.聚会邀请及当面赠送的生日礼物可用电邮答谢。邮寄的礼物、推荐信及结婚礼物,最好还是书信或卡片致谢。
47.你可以在社交网络上吹嘘你朋友的物品,但最好先征得同意。
48.商务信件应尽量在工作日结束前发送,但不要等到下班前最后一分钟。
49.如果你使用答录机,请确保留言合情合理,不要留有任何歧义。
50.不确定对方是否方便交谈时,可先发条短信。
来源:网文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