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股市道琼斯指数和标普500指数双双创出了历史新高。注意:这不是在美国经济高涨时期,而是身处危机之时。相比之下,中国股市萎靡不振,而且在政策的折腾之下,很有可能再次变成了“做空中国势力”的盘中肥肉。
更可怕的是,面对中国资本定价被严重伤害,似乎没人心疼,没人为此感到忧心。至少,当中国银行业股价被严厉做空之时,居然“声都不吭一下”,这不是事实吗?
不仅对中国资本定价采取一种无动于衷的态度,而且目前我们至少可以看到四只手(政府三只、外国人一只)在折腾股市。第一只手是货币政策。
笔者无数次分析过,人民币再次出现“激烈”升值之时,就是中国股市行情结束之日。因为,它意味着央行货币政策趋向偏紧,意味着以中小企业为代表的主动性经济增长动力将被进一步伤害,意味着中国在让渡自己的对金融资本的定价权,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内需部分继续滑向疲弱。
对此,我们只能被动期待它可能是一个短期现象。毕竟,当下在银行“季末效应”的作用下,流动性偏紧,货币市场利率上行。加之央行在银行间债市表现出净回笼,而外汇占款的窗口又是“黑箱”——季末效应、债市净回笼和外汇占款“黑箱”——三者相加,这势必给市场带来“紧缩”的感觉。
由此而引发的人民币升值会不会只是短期效应?现在不好说,因为银监会又下手了,“理财新规”将对银行流动性产生怎样影响?这已经是一个“重大的不确定因素”了。
如果这个“新规”带来银行流动性紧缩效应,而央行又不配合适度投放,那人民币升值的步伐势必还将继续。那央行和银监会能密切配合吗?历史证明,不会。但新一届政府在这方面会不会有所改观?不知道。所以我才说:这是一个“重大的不确定因素”。
第二只手是房地产政策的手。这是中国股市最大的无奈,不说了,也没什么好说的。
第三只手就是插入银行的手。中国银行业只有16家上市公司,但其在股市中的市值占到总市值的近三分之一,利润占到全部上市公司总利润的50%以上。
这个板块与房地产板块一样,都是折腾中国股市的重要力量。从其改制准备上市的那一天开始,同样品质的银行股10倍市盈率卖给外国人、30多倍市盈率卖给中国A股投资者。
在一轮直冲6000点的市场中发行,为日后股市大跌做出了重要的铺垫,以建设银行为例,6.45元的发行价,一路跌至2.66元,这对指数的影响是何等巨大。
这还不算。金融危机期间,银监会大搞“监管大跃进”,无视股市死活地、没完没了地从股市中抽血去充实资本金和拨备覆盖。
殊不知,在银行根本无法摆脱“利差收入”为主――这一经营模式的前提下,资本金越充足,银行资本利得的经营压力越大,越需要多放贷、多赚利差,结果资本金永远不够用,央行调控银行流动性的难度越大。
现在,中央银行不得不“捆住23万亿银行流动性的手脚”,尽管这十分过分,但从一个侧面说明,银行资本金越多,银行放贷冲动越大,央行调控难度越大,国家为金融调控所支付的成本越高。
这让人们看到了中国银行业上市公司的一条“恶性循环链”。银监会要求资本充足率,于是银行从股市融资;融资之后资本收益压力加大,银行拼命放贷,央行又不敢了,拼命收紧银行流动性,支付巨大成本把钱关进“池子”;央行收紧,银行钱又不够用了,又开始想融资的办法,股权融资压力太大,它们就开始发行可转债、次级债,拼命高息揽储。
第四只手当属外国人的手。神通广大的摩根大通一周前发布报告,指示其各户融券做空银行股,这里还包括了华尔街的空头大师。
结果,一周后银监会发布“理财新规”。这是巧合吗?如果是,那为什么中国的证券机构无一知晓?如果外国金融机构总能说对中国股市走势,那中国的资本市场预期将被谁左右?
如果中国的资本定价权被外国金融机构掌握,那谁该对此负责?中国的金融主管机关好像还不懂得开放条件下的监管,在主权定价问题上,更是昏头昏脑,毫无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