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超越美国:不完全的任务

作者:章玉贵 发表:2013-02-09 10:17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1个留言 打印 特大

中国经济至少需要两个五年规划来完成战略转型并实质性提升国际分工地位之前,所有关于中国经济规模行将超越美国或者“美国世纪”可能终结的预测,更像是一种高级别的“忽悠”。美国举世无匹的高端产业和依然掌控他国经济“七寸”的机制化金融霸权,不大可能在未来几年内“人间蒸发”。

2012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5.6万亿美元,中国则是8.25万亿,已经相当于美国经济规模的52.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曾在其一份的报告中预测,按照购买力平价折算的汇率计算,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到2016年将达到19万亿美元;相比之下,美国在2016年的这一数字将为18.8万亿美元。也就是说,美国经济规模将在2016年被中国超越。这也是该组织首次为“美国世纪”的终结“预报”确切日期。

尽管购买力平价早已不是什么新鲜名词,也难以准确反映各国间经济实力的此消彼长关系,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却一向喜欢用这个分析工具来对全球重要经济体的经济规模及发展速度进行比较分析。

笔者曾多次说过,在主要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越来越集中到对国际经济秩序主导权以及重要产业控制力争夺的今天,简单的GDP总量排名至多具有符号意义。况且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逻辑框架下,已经嵌入到全球价值链分工环节的中国经济业已成为跨国公司全球产业和资本流动的一部分。而在此分工框架下,以代工(OEM)为重要特色的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环节中的实质性获益很低。汽车、电子等就是典型代表。谁敢说,坐拥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大国地位的中国已是顶尖汽车强国?轰轰烈烈的上海车展之所以令国际汽车巨头趋之若鹜,还不是由于中国巨大的市场诱惑!不客气地说,中国汽车业目前的这种表面繁荣根本无法掩盖国内厂商在研发设计、品牌管理、系统集成尤其是全球供应链管理方面的巨大差距。况且各国汽车企业在统计全球产销量时候,一般都会把在中国市场的产销量纳入在内,这就出现了重复统计。笔者估计,中国去年8.25万亿美元的经济产出中,至少有1/4是由外资企业创造的。因此,在衡量一国真实经济产出时,国民生产总值(GNP)显得更科学。而先于中国参与全球分工且拥有大量海外债权的日本,尽管其GDP已被中国超过,但其GNP仍然领先中国一大截,估计这一数字不下2万亿美元。至于跨国公司遍布全球的美国,其天量GNP更让中国难望项背。

某种意义上说,IMF故意撇开一些重要的经济指标或者国际分工不谈,而刻意对中美之间经济产出的数据进行简单比较或推测,实有博得眼球关注之嫌。而在中国经济至少需要两个五年规划来完成战略转型并实质性提升国际分工地位之前,所有关于中国经济规模行将超越美国或者“美国世纪”可能终结的预测,更像是一种高级别的“忽悠”。

应当承认,作为世界经济舞台上日渐自信的超级新贵,中国经济规模和实力以及基于此的国际影响正以不可阻挡之势上升,若能继续保持目前的发展态势,确有可能在未来某个时期成为比肩美国的世界顶级经济强国。只是这一天显然不可能是2016年的某一天。

笔者也不相信美国举世无匹的高端产业和依然掌控他国经济“七寸”的机制化金融霸权,会在未来几年内“人间蒸发”。这里依然要提到曾经十分接近美国经济实力的日本。众所周知,日本无论在工业技术基础、金融实力、教育和国际分工地位等方面一点也不输中国,甚至在过去30年里一直大幅领先于中国。直至受到地震冲击的今日,日本依然拥有雄厚的综合经济实力,那种盲目看低日本工业基础和复苏潜力的观点实在不可取。但是从战后67年的国家经济竞争格局变迁史来看,“世界第二”不仅一点也不好当,而且要承受极大的集团挤压。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一度在1994年占到全球经济总量的17.9%,时至今日已经下降到不足9%。日本经济总量这些年来之所以一直徘徊在五万亿美元这个门槛,除了上了战略高手美国的当,于1985年草率签署了“广场协议”失去汇率主导权进而导致泡沫破灭,经济竞争力急剧下降之外,还由于基础研究领域远不如美国扎实的日本在高科技领域鲜有原始创新,只能跟在美国后面亦步亦趋所致;当年心高气傲的日本也没有意识到,没有占据最高端分工地位的金融霸权,是无法保证最大程度的国际获益的。当然,日本也不是不想把东京打造成为比肩伦敦和纽约的国际金融中心,只是过于精明的日本无论在金融微观主体发育、金融市场体系建设还是形成广受认可的国际金融气质方面,都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日本更拿不出类似微软、英特尔以及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这些产业和金融力量工具。

日美之间经济竞争的教训理应值得中国镜鉴。尽管笔者相当同意IMF关于美国巨大的财政赤字是影响美国经济肌体健康的严峻挑战的判断,但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中美之间依然存在着全方位的经济差距。也许,中国在未来30年内都不要指望在人均GDP和社会福利水平方面赶上美国。迈上第二经济大国台阶的中国,眼下最需要的恐怕是冷静思考制约中国成为一流经济强国的诸多约束条件;同时还应做好理性应对不断出现的非理性批评乃至基于既有经济秩序而生的诸多压力和干扰的各项准备,并尽力避免超级新贵崛起之后经常易露的骄躁心理。

毕竟,殷鉴不远。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博客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